誰能笑到最后?何小鵬:10年后中國汽車市場僅剩五家企業,我更希望是“兄弟的公司”【附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分析】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看不見硝煙的爭斗中,汽車行業的淘汰賽加速到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誰能笑到最后?
近日,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在鳳凰網財經《封面》欄目中的一番言論,引發了廣泛熱議。他重申,再過10年,中國汽車廠家可能只剩5家左右,且強調這5家是實力強勁的,其余皆為“Others”,就如同手機領域里小米、蘋果、華為、OPPO、vivo之外的眾多品牌。何小鵬還表示,若未來中國汽車市場僅剩五家企業,他更希望是“兄弟的公司”。
更早之前還有其他車企創始人或高管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其中絕大多數都來自新能源汽車制造商。
從產業發展規律來看,中國汽車產業正沿著家電、智能手機走過的道路前行。回顧家電和智能手機行業的發展歷程,都經歷了殘酷的價格戰階段。在價格戰的洗禮下,市場格局逐漸清晰,進入成熟期后,行業迎來了并購、整合的高潮,最終少數企業憑借強大的綜合實力脫穎而出,成為市場的絕對主導者。如今,中國汽車產業也來到了這個關鍵節點,生死淘汰賽正在加速上演,一批實力不濟的汽車廠商將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倒閉。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近年來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態勢。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2472萬輛,上半年新注冊登記439.7萬輛,占汽車總量的7.18%;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1813.4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73.35%。

從2024年1 - 11月的銷售數據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集團銷量合計為964.1萬輛,同比增長35.5%,占新能源汽車銷售總量的85.6%,而其余企業合計銷量占比僅有14.4%。可見,國內新能源汽車銷售市場集中度較高,頭部企業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眾多中小車企只能在狹小的市場空間中艱難求生。

盡管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產銷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但能實現盈利的企業卻寥寥無幾。大多數新能源車企仍處于燒錢階段,依靠外部融資和政府補貼來維持運營,自身造血能力嚴重不足。這種“吸血”式的生存模式,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無疑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隨著2025年接近尾聲,新能源車企的盈利競賽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行業內部達成了一個共識:未來兩年將是決定許多車企命運的關鍵窗口期。在這短短兩年時間里,車企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那些能夠迅速實現盈利、構建起強大體系化能力的企業,將在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形成優勢,從而在新一輪產業周期中占據領先地位。例如,一些頭部企業通過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提升電池技術、智能駕駛技術等核心競爭力,同時優化供應鏈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性價比,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和市場份額。
相反,那些仍依賴“吸血”生存的企業,則可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這些企業往往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產品同質化嚴重,無法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在價格戰和市場競爭的雙重擠壓下,它們的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資金鏈逐漸緊張,最終可能因無法承受壓力而退出市場。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新賽道研究、投資可行性研究、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產業大數據、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