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產業研究院重磅發布《全球新能源行業的中國沿海區域高質量發展機遇與挑戰》
夏威夷島上,美國1個多世紀以來最嚴重的火災剛剛撲滅,轉眼間超級臺風就襲向中國沿海。
這個夏天,極端天氣越發肆虐。溫室氣體排放所帶來的氣候變化后果,對人類的威脅日益加劇,人類社會全面控制和減少碳排放的需求也愈發急迫。
在諸多手段中,發展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無疑是重中之重。截至2022年底,全球新增電力裝機容量中可再生能源占比83%,幫助電力行業減少了約465百萬噸CO2排放,其他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熱泵等新能源技術,幫助減少了大約85百萬噸CO2的排放,效果顯著。
隨之而來的,是沿海地區的新能源產業將被抬升到一個新的高位上。對于風力發電,沿海的海上風電具有功能密度較高、就近消納、不占用土地資源等天然優勢;對于光伏發電,海上光伏電站發電量較高。可以說,中國沿海區域新能源產業,將是新時代的最大風口。
緊追產業風口,把控市場脈絡,8月29日,前瞻隆重發布《全球新能源行業的中國沿海區域高質量發展機遇與挑戰》(以下簡稱《報告》),對新能源產業現狀、沿海地區新能源產業的前景以及值得關注的前沿技術進行前瞻性判斷和分析。
《報告》以“‘3060’雙碳背景與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中國沿海地區新能源產業發展優勢與挑戰”“新能源產業技術突破方向分析”“沿海地區新能源發展實踐與啟示”四大章節,從宏觀趨勢到細分行業風口,深刻剖析了新能源產業現狀。
《報告》顯示,當前全國新能源產業供需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從發電裝機規模來看,截至2021年底,包括水力、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及核電在內的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提升至45.5%;2021年新增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占比超過七成,新能源成為發電裝機的主要增長力。
對此,沿海地區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豐富,海洋能資源潛力較大。
其中,風電是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相較于陸地風電,海上風電更豐富。但由于設計局限,固定式海上風電場必須建在淺海區,而淺海空間有限,近八成的海上風力資源處于深海區域。浮動海上風電技術將支撐基礎改為漂浮式,使得海上風電允許在海上幾乎任何地方部署風力渦輪機,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風能潛力,是未來深遠海上風電開發的主要技術。
不過,新能源電力供給與需求始終存在時間和空間錯配問題,必須輔以大規模儲能系統。對此,《報告》以前瞻性眼光,分析了當下最有潛力的長時儲能前沿技術。例如,麻省理工學院(MIT)DonaldSadoway教授團隊的Ambri公司開發出了一種幾乎零退化的液態金屬電池,在測試中發現,經過十年的日常充放電后,這種電池仍能保持初始轉化效率的85%(初始轉化效率約為70%),因此適用于長時儲能。
在總結與展望部分,《報告》認為,制造業升級、技術創新發展、跨地區聯動、企業加速出海成為沿海地區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思路,有望帶動新能源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未來,前瞻產業研究院將持續深入對新能源領域的研究,期望為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也為行業從業者及參與者提供更多的真知和遠見。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全球新能源行業的中國沿海區域高質量發展機遇與挑戰》,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