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k0c8i"><nav id="k0c8i"></nav>
  • <menu id="k0c8i"><code id="k0c8i"></code></menu>
    <nav id="k0c8i"><code id="k0c8i"></code></nav>
  • <nav id="k0c8i"></nav>

    華為,殺進騰訊、阿里的基本盤?

    黃琨

    1

    近日,華為支付業務機構更名的消息,引發輿論強烈關注。

    央行網站顯示,同意華為旗下支付公司深圳市訊聯智付網絡有限公司(下稱訊聯智付)變更公司名稱為“花瓣支付(深圳)有限公司”。

    眾所周知,“花瓣XX”向來是華為官方應用的命名規則,比如花瓣剪輯、花瓣地圖、花瓣搜索等,花瓣支付的改名,似乎表明華為要將支付業務推向臺前。

    實際上,華為早在2020年就申請了“花瓣支付”商標。2021年他們通過收購訊聯智付,拿到了寶貴的支付牌照。

    2022年上半年,華為支付正式上線,覆蓋華為音樂、華為視頻、華為閱讀、芒果 TV、有道云筆記、PP 視頻等華為系應用和部分第三方應用。

    而到2022年7月,據華為終端云服務支付BU總裁馬傳勇的說法,華為錢包月活用戶量已超過1億,支持160余家銀行。無論是市場還是渠道,建設的速度都相當迅捷。

    不過,對于華為進軍支付領域的舉動,大多數人依然是迷惑的。

    盡管有著“行業收割機”的美名,但華為要進攻騰訊、阿里有絕對優勢,又守得如鐵桶一般的核心領地,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

    1

    對此,馬傳勇1年前接受采訪時就曾表態過,華為支付與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并不是競爭關系,它們都是華為的合作伙伴。

    很多人將這一表態視為示弱,畢竟支付是一種簡單且排他的行為,用微信掃碼,就踢開了支付寶,用支付寶掃碼,就不會再打開花瓣支付。

    但是眾所周知,華為追求的向來是“遙遙領先”,很難想象這家企業會大張旗鼓地推出一項業務,然后偃旗息鼓任其衰落。

    那么,華為究竟在搞什么?

    事實上,在充分發揮想象力過后,我們發現,華為似乎不是沒有機會。

    從客觀現狀出發,在傳統的消費空間和場景下,微信、支付寶是公認的王者,后來者幾乎沒有挑戰的可能。

    這里說的“傳統的消費空間和場景”,指的是當前以及未來所有依賴于智能手機的場景。阿里通過電商,騰訊通過社交,實現了和智能手機的強綁定。再通過這種強綁定,反過來穩固智能手機用戶對自家生態的使用習慣。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是圍繞智能手機的場景,在面對兩大巨頭的競爭中,其他人就天然處于落后的狀態。

    自然,想要破局,唯有開辟新戰場,也就是能擺脫智能手機的消費場景。

    當下,符合這個標準,又比較有想象空間的場景有2個,一個是汽車,另一個是居家。

    汽車場景很好理解。

    到目前為止,車內空間是一個強烈排斥手機使用的場景,過去在智能手機上的一切使用習慣,到車機上都要推倒重來,也給后來者提供了一個顛覆手機App巨頭的天然擂臺。

    而汽車更加貼合具體消費場景的特性,賦予了其獨特的優勢。

    試想,司機在旅途中尋找餐廳,只需要在智能座艙內呼出“小藝小藝,找地方吃飯”,就能由AI自動完成搜索、篩選、支付、導航的全流程,是相當值得期待的場景。

    從技術進展來看,這一畫面并不遙遠,而以行業發展來看,目前智能座艙市場盡管規模不大,但已經展現出了爆發的巨大潛質,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據公開資料,2022年全球智能座艙市場規模325億美元,2026年可以達到44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11.3%。

    中國市場更為火熱。目前國內智能座艙市場規模為123億美元,占全球1/3,預計2026年可達183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14.2%。

    交付量而言,2022年中國乘用車搭載智能數字座艙前裝標配交付795.05萬輛,前裝搭載率為39.9%,看起來普及程度已經不低。不過傳統智能座艙只是各種功能器件的簡單堆砌,缺乏整合,難以滿足未來復雜智能化的需求,只能作為過渡階段的指標參考。

    代表著智能座艙未來的座艙域控制器,今年上半年滲透率為12.66%,還不算高。但這也表明市場增長空間廣大,至少同去年的8.66%比較,將近一半的增速相當可觀。

    值得期待的是,目前市場對智能座艙的需求正在提高。根據畢馬威中國發布的《2023聚焦電動化下半場智能座艙白皮書》,88%的中國用戶在購車時將智能座艙配置納入考量中,61%以上的用戶對智能座艙內的增值功能有付費意向。

    22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消費行為而言,車機的優勢還不止于“智能”本身。更重要的是,隨著物聯網的發展,車機和線下消費場景的結合將更加緊密,雙方信息主動交互帶來的體驗是現在的手機無法比的。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只要搭載鴻蒙座艙的汽車靠近任意消費場景,就會收到相關消息服務,用戶選擇后,通過便捷的交互(聲紋、面部識別等)即可完成購買。

    另外不能忽略的是,在物聯網時代,硬件生態的重要性將會放到和軟件生態同樣重要的位置。

    在這種情況下,華為屆時將有兩大優勢。

    一是憑借在智能硬件上的廣泛布局,將有能力制衡壟斷了軟件生態的互聯網廠商了;

    二是通過對軟硬件之間的橋梁——操作系統的掌控,獲得競爭優勢。

    這兩大優勢最集中的場景就是家居——通過全屋智能的實現,將家庭空間改造成一個智能系統加持、功能模塊可以無限擴展的智能設備,擠占智能手機的使用空間。

    手機最有優勢的便攜性,在居家場景下并不重要,而手機可以提供的所有交互體驗,全屋智能都能提供,并且可以做得更好。

    同時,全屋智能的可擴展性,決定了其在未來可以更好地和新技術結合,提供革命性的新生活方式。

    其中包括革命性的新消費方式。

    未來,如果想購買一件服裝,足不出戶,只要喊一聲“小藝小藝”報上需求,智能系統就會通過全息投影將產品投射到身上進行最直觀的展示,提供無匹的便利。

    這時候如果要打開微信或支付寶支付,就顯得相當煞風景。而將支付功能集成進系統中,提供和其他環節無縫連接的便利支付體驗,相較傳統方法就有了碾壓性的優勢,中間蘊含的市場機會值得暢想。

    不過現實的說,全屋智能還是比較遙遠的事物。

    根據CBNData調研數據顯示,2021年,超6成消費者更青睞購買智能家居單品,愿意購買全屋智能系統只有28%。還有6%左右的消費者不準備購買任何智能家居產品。

    從未來消費意愿看,也只有39.5%的智能家居單品消費者表示未來想要嘗試全屋智能系統。

    4

    不過可以相信,在5G+AIoT持續賦能和科技平權觀念的全面普及下,全屋智能將是未來的必然趨勢,這或許也是華為開展支付業務的底氣來源之一。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3-2028年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參考資料:

    【1】風口上的智能座艙 | 每日財報

    【2】華為、魅族入局,主機廠相繼發力,智能車機的未來發展會是怎樣? | 智電汽車

    【3】2025年,中國或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家居市場 | 搜狐焦點家居

    可行性研究報告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韩国电影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