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數字化轉型建設選型階段的那些坑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老楊 來源|湘江數評(ID:benpaoshuzi)
在企業數字化轉型建設的進程中,選型是最重要的環節,一旦選型不當或者失誤,將直接造成項目爛尾、建設失敗,所以一個好的開端就是從選型開始的。
那么在數字化建設的選型過程中企業應注意哪些問題?會面臨哪些風險?
老楊認為,在選型過程中企業要面對如下的挑戰:
第一,來自需求的挑戰:
需求不明、想當然的思維在大部分的傳統企業選型初期非常普遍,即業務部門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可能就一句模糊的需求:數字化我不專業,信息部門看著辦!業務部門想當然的認為軟件必須要解決所有的管理問題,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信息部門選的并不是業務部門要的,然后系統可能在實施階段就爛尾了,涼拌了!
第二,來自痛點的挑戰:
需求不明,自然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雖然業務部門有數字化的需求,但這種需求有可能是“偽需求”,可能會把一個無關痛癢的問題放大,即癢點成痛點,最終的結果就是系統建設的價值難以呈現;
所以企業在選型之前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需求要明確、痛點要突出,否則將直接影響后期選型的成本投入、價值體現,比如業務部門最原始的需求可能只是需求一條過河的小舢板,但由于描述不清、盲目提要求,最后河里的小舢板可能變成航空母艦,按航母的級別買了系統以后才發現企業實際的經營管理能力根本就無法駕馭航母,于是航母根本就沒有出航的機會就被宣布封存了,這對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浪費。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挑戰即風險,這是來自于企業內部的風險,其實企業還要面對來自外部的風險,而這種風險是高度不確定的,那就是軟件公司即數字化供應商。
企業在數字化選型階段經常遭遇的外部風險就是:賣家秀與買家秀!即前期軟件公司產品功能演示的是天花亂墜,可以說是達到了包治百病的地步,但后期一實施,就會發現前期的承諾幾乎無法完成,要想完成也可以就是要加錢!所以前期選型階段對于供應商的能力考察很重要,不僅要考察軟件供應商的產品能力,更要考察其實施能力、軟件接口的開放能力、服務能力,而在現實中往往卻難以做到,最大的原因就是信息部門未參與系統選型全過程!也就是說業務部門繞開信息部門而單獨進行數字化建設,由于業務部門缺乏最基本的技術能力,很容易被軟件公司洗腦、忽悠,而在現實中確實也有這樣的軟件公司是這么做的,繞開專業的信息部門,去給業務部門領導洗腦,然后業務部門領導頭腦發熱就自行簽了合同,最后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業務部門滿懷期待的簽合同,然后滿眼失望的做實施,無可奈何的搞驗收,最后一邊吐槽一邊痛苦的用系統,錢花了,效果卻難以達到預期,所以在選型階段信息部門的參與很重要,可有效杜絕后期的實施與應用問題。
其實在現實工作中在供應商的選擇上還有一種風險那就是:關系型風險!即由某位高層領導指定或者推薦的數字化供應商,因為在關系面前,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最終結果可能就是數字化供應商依仗關系在各個階段不配合,而項目爛尾也是鐵定的。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在選型階段也可以說是大坑小坑不斷,解決不了選型期間的小坑,就意味著為實施階段埋下了大坑,老楊總結選型期間的坑有如下:
第一,來自內部的坑有:
業務部門參與不充分、需求不明確、領導干預關系指定;
第二,來自外部的坑有:
軟件公司行業能力不足、實施能力不足、服務能力不足、產品功能不足、產品開放能力不足;
那么如何解決以上選型階段存在的問題?
第一,明確需求,需要業務部門與信息部門充分溝通,明確痛點,達成共識,同時就需求的實現、痛點的解決達成一致,形成需求說明書,雙方簽字確認;
第二,業務部門要充分參與選型全過程,從業務應用角度對參與選型的軟件公司進行綜合考察,從中發現軟件公司的產品不足及能力短板;
第三,企業需制定出一套考評標準,從產品功能、實施能力、服務能力等不同的維度對軟件公司進行標準化的考評;
而針對關系型數字化經銷商,老楊認為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目前難有行之有效的方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企業數字化轉型建設之路始于選型,如果業務部門需求不明、選擇盲目,或者將信息部門排斥在外,那么從一開始就注定這場數字化建設將毫無成果,因此企業需要的是一套數字化選型建設標準化指導文件,從需求提出到實施上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考評等詳細說明,明確職責分工,同時更要嚴格執行選型流程,加強對供應商的多維度能力考察,因為數字化轉型建設并不是一個部門單打獨斗,需要的多方融合發力。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湘江數評(ID:benpaoshuzi),作者:老楊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