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我人生巨大的財富,就一句話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稻盛和夫 來源|稻盛利他(ID:gh_0e1659a42d58)
導讀:
“南無、南無,謝謝!”這句祈禱詞小孩也很容易記住。這句話開啟了我的信仰,在我身上培育起感謝之心。
把這句話掛在嘴上,無論對誰,無論什么事,好事當然,即使碰上壞事,照樣心存感謝,養成這種心態,才能堅守正道。
也就是從那以后,這句話就埋入了我的心田,成為我人生的巨大財富。
一
對未來抱有希望、樂觀開朗,
是讓工作和人生變得更好的
首要條件
在京瓷的創業期,我把自己稱為“做夢的夢夫”,不斷地向員工訴說自己的夢想。至今我仍時刻不忘追逐夢想,保持一顆年輕的心靈。
回顧過往,我開始意識到描繪美好夢想的重要性,是在高中一年級的時候。
那是日本戰敗后的第三年,我居住的鹿兒島市內還是一片焦土。我上學的高中校舍,是一個臨時搭建的簡易棚屋。
由于離海岸很近,可以從正面看到櫻島的火山噴煙。高中的國語老師是一位浪漫主義者。平時講課經常使用有名作家的小說作為題材。
有一次,他突然說了一句:“我每天都在戀愛。” 我聽得莫名其妙,他解釋道:
“我每天都騎自行車上下班,一路上欣賞櫻島,每天都在跟櫻島談戀愛。櫻島那雄偉的身影、火山噴出的滾滾煙霧,這熱血沸騰的景象令我心馳神往。”
戰后貧困破敗,飯還吃不飽,老師卻在描繪美好的夢想,給我們學生帶來了希望。
受到他的影響,我也明朗起來,我覺得應該努力描繪美好的夢想,用這樣的態度來度過每一天。當然現實絕非一帆風順。
回想我的青春時代正是一個挫折連著一個挫折。但盡管如此,我還是度過了充實的人生,就是因為受到了這位國語老師的影響。
人生本來就充滿美好的希望。只要能不忘描繪夢想,心存浪漫,秉持積極的思維方式,那么就能開拓未來。
即便在充滿挫折的青少年時代,我也沒有忘卻夢想,始終懷抱希望。
我認為,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因為秉持了這種積極的思維方式。
我經常說:“不管遭遇怎樣艱苦的狀況,也絕對不能對自己的人生和企業的將來持悲觀的態度。”
雖然現在面對艱難困苦,但是要持有“今后的人生一定是一片光明!”“自己的公司一定會成長發展!”這樣積極的思維方式。
不能發牢騷鳴不平,不能懷有陰暗憂郁的情緒,更不能怨恨、憎惡、嫉妒。這樣負面的思想,會讓人生暗淡無光。
人生過得幸福的人,都持有積極的思維方式。
即便別人看來是災難般的境遇,他們照樣樂觀開朗,積極面對,甚至把災難看作促使自己成長的機會,因而心存感謝。
抱這種心態,人生就會時來運轉。世上的一切現象,都是由自己的心靈和思維方式招致的。
因心靈的狀態,即思維方式的不同,人生和工作的結果就會發生180度的大轉變。
這是非常單純的道理。對未來抱有希望、樂觀開朗、積極行動,乃是讓工作和人生變得更好的首要條件。
二
不管遇上好事或壞事,
都要感謝
禍福如同交織的繩索——壞事好事交替發生,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因此,好也罷,壞也罷,晴天也好,陰天也好,一概懷抱感謝之心。
不僅幸運時,即使遭遇災難,也要說聲謝謝,表示感謝。好歹現在自己還活著,上蒼還讓自己活得好好的,就沖這一點,也該感謝。
我常在內心告誡自己,只要實踐這一條,就能提升自己的心志,走出開啟幸運的第一步。
但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管是晴是雨,都不忘感謝,人要達到這種境界簡直太難了。
碰到災難,你說這也是修行,也該感謝,人家哪有這樣的情緒。“為什么就我這么倒霉!”不僅不感謝,還要怨恨,恐怕這就是人性吧。
那么,好運惠顧,事情一帆風順的時候,感謝之心就自然而生了嗎?那也未必。“好事!那是我該得的,理所當然。”——人往往這樣想。
“這點好處怎么夠!”——還一心想得寸進尺。人一起貪念就把感謝丟在腦后,也從此遠離了幸運。
“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謝。”我們必須用理性把這句話灌進自己的頭腦。即使感謝的情緒冒不出來,也要說服自己。
就是說,隨時都準備說一聲“謝謝!”持有這種心態非常重要。
困難來了,那是成長的機會,應該感謝。好運降臨,更是難得,當然也要感謝——時刻準備說“謝謝!”有意識地在自己心中預留感謝的空間。
進一步,還可以這么去想:感謝來自于滿足,不滿足不會產生感謝之心。但是,滿足不滿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多的就滿足,少的就不滿足,問題有這么單純嗎?從物質層面講也許如此,但是,得到相同的東西,有人不滿足,有人卻很滿足。
有人所得不多卻很知足,有人無論得到多少,永不知足。有人老是忿忿不平,有人卻總是心滿意足。
因此,歸根到底,這是一個精神層面的問題,是一個心態問題。不管物質條件如何,只要具備感謝之心,就能品味滿足的感覺。
三
度過嚴酷人生的秘訣:
“愉快”地接受災難
就像我反復講過的,我們的行為當然會造業。造業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們的想法和念頭。這樣的業將決定我們的命運。
我們所造的業,一定會以某種形式呈現出來,這就是命運。也就是說,這樣的業造就了我們的命運。
人總是會在人生的某些時候遇到一些挫折,但這和活在現世當下的我們并沒有什么關系,而是由我們在自己不知道的過去的某一世,在世界上造的因緣,或者業所造成的。
所以,在我們的人生中會遇到某些無法預知的挫折,這些挫折一般被稱為“災難”。這些災難往往避無可避。如果想要避免,就只有現世活著的時候努力心懷善念。
但即便如此,無論我們怎么努力,由于過去的某些業障太深,有些災難還是會無可避免地出現。
但實際上,就是在遇到這種災難的時候,人才能彰顯出真正的價值。每當遭遇災難,大家都會痛苦糾結,坐立難安。
如果我們每天看報就會知道,人生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現象。其中當然有很多是這個當事人的責任,因為他犯了某些罪過。
但實際上,還有一些災難和這個人本身并沒有關系,有時候即便沒有作惡也會遇到災難。
所以,在遭遇災難的時候,如果立身處世的方法不對,會導致事態的進一步惡化。
大體上,遇到挫折時,這個挫折往往還會進一步帶來其他挫折。要怎樣做才能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我有一個“不傳之秘”,在這里透露給大家。
這個方法不僅對大災大難有用,對小的災禍也有用,甚至對稱不上災難的挫折也有用。哪怕是生病這樣的小事也管用。
這個方法就是當我們遭遇災難的時候,要感到高興。雖說要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可能有難度,但至少要努力讓自己高興起來。
高興是需要理由的,為什么要高興呢?因為災難可以消業。
大家能理解嗎?
在過去積的業消失的時候,災難就會發生。這個發生,意味著“結束”。過去造的業消失了,不會再呈現出來。
如果不發生災難,業是不會抵消掉的。
例如,生了一場大病,必須為此感到高興:“還好,還只是這種程度的病,只要動手術就可以活下來,太幸運了。”
就是說,出現這樣的現象,意味著過去的業被抵消掉了。所以,只要沒有因此死去,就應該想:“還算不錯。”就是說,要以積極的,而非消極的思維方式去面對。
所以,當遭遇災難的時候,要向好的方向去解釋,這個方法非常重要。
“啊,還好,很幸運,只是這種程度的災難就結束了。”只要這樣去想,就能心生感謝。這樣的話,事情到這里就了斷了,挺過了這場災難,往后就順暢了。
大家能理解嗎?雖然命運是存在的,但命運不是宿命。
我們必須在現世創造新的因。也就是說要在現世造業,不是造惡業,而是造善業。這一點非常重要。
四
這句話是我人生的巨大財富
在我上小學之前,那是戰爭時期,在家父出生的偏寂的山村深處,住著我的幾位親戚,他們偷著信佛。
在日本明治時期,“廢佛毀釋”的政策使佛教受到了鎮壓,他們將佛龕和佛像藏在山里一家偏寂的房子的壁櫥里。將信仰佛教活動保護且留傳下來的,就是這些偷偷信佛的人。
家父帶我去過那位親戚的家,按照從前的傳統,我們提著一盞燈籠,步履艱難地走在漆黑的山路上,最后,我們終于來到了深山里一間破舊的房子前面。
進去一看,那里坐著一位僧人打扮的人,在念佛誦經。在他的身后,站著五個雙手合十的孩子,他們都是小學生。
那位僧人對家父說:“這孩子已經得到佛的認可,以后不用再來了。”說完后,他又面對著我,說:“孩子,今生今世,只要你還活著,你就要念誦:‘南曼、南曼,謝謝!’每天向佛表示感謝,絕對不能忘記呀。”
念佛時吟誦的“南無阿彌陀佛”,用鹿兒島方言說就是“南曼、南曼”。
然后,那位僧人又對家父說道:“如果這個孩子能照我的囑咐去做,他的人生會很順暢。”最后,他用眼神示意我們:“你們可以回去了。”
直到現在,對我來說,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我照著那位僧人的囑咐去做,一直堅持到今天,從不間斷。
現在,我皈依到禪宗的佛門之下,取得了僧人的資格。
不過,禪宗里并不教大乘佛教里的“南無阿彌陀佛,謝謝”這樣的內容,也不唱凈土真宗的“南曼、南曼,謝謝”。
但是,早晚兩次,在家吟誦禪宗經書的時候,最后,我一定會說一聲“南曼、南曼,謝謝”。
現在依然如此。這種感謝之心一直保持到今天,我想,正是這種虔誠的感謝之心造就了今天的我,造就了今天的京瓷公司。
我拜訪歐洲的教堂,為教堂莊嚴肅穆的氣氛所感動,這時候我也會情不自禁地念誦這句話。這句“祈禱”的話語,已經超越宗教、宗派,融入我的血肉,已經成為滲入我內心深處的“心靈的口頭禪”。
“南無、南無,謝謝!”這句祈禱詞小孩也很容易記住。這句話開啟了我的信仰,在我身上培育起感謝之心。
把這句話掛在嘴上,無論對誰,無論什么事,好事當然,即使碰上壞事,照樣心存感謝,養成這種心態,才能堅守正道。
也就是從那以后,這句話就埋入了我的心田,成為我人生的巨大財富。
我沒有特別的才能,年輕時還飽受挫折。像我這樣的人,居然在企業經營領域有了一定成就,可能就是因為我理解了這句話,并時時將感謝之意掛在嘴邊。
五
讓人生誤入歧途的元兇
往往是成功和贊美
如果缺乏謙卑,感謝之心是無法萌生的。
事情進展稍微順利,加上周圍人的吹捧,內心就會動搖,如同斷了線的風箏一樣,到處亂飛,這就是一些人的本性。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變得傲慢,對別人也會采取蠻橫無禮的態度。
讓人生誤入歧途的元兇,并不一定是失敗和挫折,而往往是成功和贊美。
我在自己的桌子上放著一本《南洲翁遺訓》(南洲翁是西鄉隆盛的別號,這部遺訓是在其去世之后由后人收集整理而成。——譯者注),時不時都會打開來讀上幾段。
在這本書中,有這么一段話:“愛己為最不善也。修業無果、諸事難成、無心思過,伐功而驕慢生,皆因自愛起,故不可偏私愛己也。”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愛己,即只圖自己順心而從不顧念他人,這種私心最為不善。修業無果,事業無成,有錯不改,居功自傲,這些均由過分愛己而導致,所以決不能做這種自私自利之事。”
并且在《南洲翁遺訓》中接下來還有下面這段話:“觀古今人物,事業初創其事,大抵十之成七八,余二三終成者稀。蓋因初能謹言慎行,故功立名顯。然不覺愛己之心,恐懼慎戒之意弛。驕矜之氣漸漲。恃既成事業,茍信己萬般皆能,則陷不利而事終敗,皆自招也。故克己,人未睹未聞處慎戒也。”
也就是說,在事業始創時能夠取得成功,但是能夠繼續將這種成功保持下去的人屈指可數。
究其原因,都是因為功成名就后不知不覺生起愛己之心,開始驕傲、得意忘形起來,陷入過度自信當中,最終導致失敗。
所以,要想實現真正的成功,就必須認真奉行自律和自誡。
西鄉隆盛想要告誡我們的是,為了取得成功,并讓成功能夠得到永續,我們必須永遠保持謙虛坦蕩的胸懷。
自從我于1959年創建京瓷以來,為了手下的員工、為了給予我各種支持和幫助的人們,也為了我們的客戶,我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一直努力工作至今。作為辛勤耕耘的回報,京瓷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并于1971年成為了上市公司。
作為一家創業12年就成功實現了上市的企業老板,因此我贏得了來自媒體和周圍人的贊譽與夸獎。
事實上在那個時候,我也確實正如西鄉隆盛所說的,開始變得驕傲和得意忘形起來。
我的腦袋里裝的全是諸如“這是一家以我為核心的公司,當初完全是靠了我掌握的技術才得以起步,并且為了公司的發展我沒日沒夜地作出貢獻,因此我理應得到更高的贊譽,獲得更好的待遇。”
然而我很快就意識到了,就算京瓷的成功是基于我的才能,但是也絕對不可將這種才能化為私有。
就算我作為一名經營者,將京瓷這家企業引向了成功,但是這只不過是上天湊巧選中了我,賦予我經營才能,以便讓這種才能能夠“為世間和眾人發揮作用”,因此任何想要把自己的才能化為一己私有的想法都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如果我得到了上天所賜予的才能,那么就只能將這種才能用來服務企業的員工、客戶以及全社會。所以我不僅不能為已有的成功而感到驕傲自滿,反而還要更加謙虛,更加努力奉獻。
也正是由于我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夠謹懷謙虛,與公司員工們一道繼續辛勤奮斗,最終成就了京瓷今日的輝煌。
在中國的古籍《書經》當中,有“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
自古以來,驕傲自滿者往往都會遭受慘重的失敗,而能常懷謙虛之念,一心“利益他人”者則多能收獲圓滿的幸福。
因此這句古語所蘊涵的道理超越了時代,一直到21世紀的今天也依然適用。我覺得,現代社會混亂的根源就在于越來越多的人忘記了謙虛,滿心自私自利的利己念頭。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感恩自己現在能夠得到的一切,追求“謙虛心懷”,并以此為本,更加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當中去。
我堅信只要這樣去做,不僅個人絕對能夠獲得更加幸福的人生,同時當前這個混亂渾濁的社會也多少將變得更加美好起來。
六
當下極度認真、專注就是最好的精神修行
始終心懷感謝,謙虛律己,同時不忘對他人施以關愛和善意。這樣的心態就是吸引美好現實的原因。
英國思想家詹姆斯·埃倫在其著作《原因與結果法則》一書中,做了以下論述:
“有一種傾向,(中略)不管是眼前的目標,還是人生的目的,心靈純潔的人總是遠比心靈骯臟的人更容易達成。”
在我們身邊,有一些人雖然頭腦并不聰明,也說不上有多能干,但是,他們以純粹的動機發起挑戰,不懈努力,最終完成了大家都認為難以完成的工作。
另一方面,才華出眾的人制定了縝密的計劃,卻不能順利推進。
因為不管多好的計劃,如果其動機源于邪念,那么即使獲得一時的成功,這種成功也無法持續。
那么,凈化心靈、美化心靈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全神貫注地投身于眼前應做的工作。
全身心投入工作時,怨恨他人、憎惡他人的雜念就不會浮現。猶如禪僧坐禪一般,當下的心靈會變得純潔、美好。
為了磨煉心靈,我們沒有必要特地去坐禪,沒有必要居深山。
只要將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當下這個瞬間極度認真、極度專注,就是任何方法都無法替代的精神修行。
埋頭工作獲得的收獲不止于此。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心靈就能得到凈化。
而當心靈處于純粹狀態時,人就能觸及所謂的“宇宙真理”,也就是觸及事物的本質。
可以說,這是度過人生這一嚴酷旅程的“秘訣中的秘訣”。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稻盛利他(ID:gh_0e1659a42d58),作者:稻盛和夫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