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押注的AI和視頻化,能成為播客的好出路嗎?
作者|新熵-互聯網組 來源|新熵(ID:xinshangxz)
播客這一傳統內容形式,正在被大廠們爭相布局,基于各自優勢的AI播客和視頻播客,仍需面對拓圈、變現、內容生態可持續性三重挑戰。
長期在國內市場不溫不火的播客賽道,正在煥發出越來越蓬勃的新機。
8月15日,自帶流量和多重話題標簽的羅永浩入駐B站,并宣布將開啟一檔視頻播客節目《羅永浩的十字路口》,8月19日,羅永浩發布了第一條視頻播客,與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進行了近4小時的深度對話,一度引發熱議,在B站內的觀看量超230萬。
▲圖/嗶哩嗶哩截圖
而由羅永浩掀起的這一波流量熱潮背后,可以看出B站對于視頻播客這一新內容形態的布局和重視。在今年7月8日,B站發布了對視頻播客的扶持政策《視頻播客出圈計劃》,用于幫助音頻、文字創作者轉型視頻創作,并助力其賬號成長。從對創作者的大手筆補貼中,可以看出B站對視頻播客這一賽道寄予厚望,而隨著幾位具備話題度的明星人物先后在B站發布視頻播客,這一此前較為冷門的賽道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目光。
事實上,除了B站之外,騰訊、字節、小紅書也開始關注播客這一存在已久的小生意,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兩個新趨勢正在越來越明顯:一是AI工具在播客中的應用;二是將視頻形式與播客相結合的視頻播客,正成為新的探索方向。播客這一舊瓶,正在被裝上AI和視頻化的新酒。
對于大廠來說,內容生態的紅海競爭已經使得大廠們逐漸向超級應用邁進,用戶增長趨近天花板的背景下,尋找新的內容形式成為必要之舉,而由于此前播客市場規模一直難以做大,結合新形式尋找新的可能性也成為共識,只是,煥新后的播客能否真正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生意?
01
大廠押注視頻播客
從布局時間線來看,B站、小紅書們對視頻播客這一形式的布局并非新鮮事,不過,今年以來,隨著大廠密集采取動作,視頻播客走入越來越多人的視線之中。
先是騰訊音樂對音頻平臺喜馬拉雅的收購。
今年6月,騰訊音樂宣布收購喜馬拉雅,在《中國企業家雜志》的分析中,對騰訊音樂而言,12.6億美元的價格換來的不僅是喜馬拉雅用戶和內容,更是對抗字節跳動的戰略盾牌。而喜馬拉雅在內容的探索上,早在今年3月便布局了視頻播客:今年3月喜馬拉雅推出首檔播客視頻化節目《行走的思考》,截至目前,這一節目仍在連載中,播放量也已突破1000萬,成為國內在線音頻行業首檔達到如此量級的播客視頻化節目。
B站在7月8日發布對視頻播客的扶持政策《視頻播客出圈計劃》,相較于騰訊音樂的迂回動作,發力押注視頻播客的信號更為明顯:該扶持計劃包括暑期10億級冷啟動流量、視頻播客專屬的AI創作工具,以及在北上廣杭等多個城市將提供免費的錄制場地。
小紅書則宣布在2025年8月至9月,播客將在平臺再度獲得流量扶持。根據平臺規則,在小紅書發布15—20分鐘完整討論一個話題的橫屏視頻,并帶上#的話題標簽,將隨機獲得5萬至30萬流量曝光等福利。
事實上,在視頻播客這一新形式出現之前,播客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存在已久。
在國外特別是美國市場,得益于領先全球的汽車普及率與歷史悠久的電臺行業,播客在美國市場擁有堅實的群眾基礎,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12歲以上的人群中,就有64%都聽過播客。這也造就了如Spotify這類的流媒體平臺對播客布局的成功。根據Buzzsprout統計,按下載量計算,截止2025年6月,Spotify在全球播客市場的市場份額為34.2%。
▲圖/Spotify播客界面截圖
由于國情不同,播客在我國一直屬于較為小眾的賽道,長期以來走著“小而美”的路線,在獨立播客平臺中極具代表性的“小宇宙”,在2023年披露的數據中,月活用戶也僅有600萬,而相關數據顯示,87.1%的播客聽眾通過小宇宙收聽。
▲圖/小宇宙APP
時間繼續向后推進,《2024播客行業報告》顯示,中文播客的聽眾數已超過2.2億,這一數字,相較于抖音約8億、視頻號約6億、快手超4億的日活用戶來講仍有很大差距。而抖音、視頻號和快手,最主要的內容形式便是短視頻,這或許便是大廠們選擇將播客和視頻形式相結合的底層邏輯——用視頻這一載體的巨量月活用戶,做大播客這一門小生意。
此外,今年2月份,國際頭部視頻平臺YouTube宣布,平臺上的播客內容每月活躍觀眾超過10億,這個數字遠超垂類音頻巨頭,使其超越Spotify,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播客平臺。頭部視頻平臺的成功嘗試,也讓國內大廠們在布局視頻播客的動作上多了許多信心。
02
賽道格局正在被重塑
如果說視頻播客正成為大廠們爭相探索的新形式,那么播客和AI工具的結合,則是AI時代大潮下更具必然性的一個趨勢。
隨著大模型等AI工具成為主流,“AI+”的邊界正不斷擴展:企業爭相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行業或特定場景的深度融合,重構生產流程、優化資源配置、創新服務模式,最終實現效率躍升與價值創造。這一趨勢不僅源于技術本身的成熟,更源于市場對智能化解決方案的迫切需求——企業需通過AI降本增效,行業需借助AI開拓新增長極,社會也期待AI應對復雜挑戰。
在此背景下,播客和AI工具的結合也承載著新的含義。
對大模型廠商來說,播客可以作為其拓寬AI應用場景的渠道。
今年5月,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推出豆包·語音播客模型,可以實現從文本創作到雙人對話式播客的秒級轉化;隨后,豆包·AI播客模型很快在字節跳動旗下的AIAgent平臺扣子空間、豆包電腦版、豆包App上陸續上線,用戶上傳PDF或網頁鏈接后,便可一鍵生成雙人對話的播客節目。經實測,文本生成的雙人對話式播客從音色、音調和語氣轉換上,都接近真人。
8月5日,騰訊混元也發布了AI播客功能,支持將文本、網頁、文檔一鍵轉化為自然流暢的雙人對談式音頻,用戶可以通過輸入任意主題,或粘貼網頁鏈接、上傳本地文件,快速生成2-10分鐘的高質量播客內容。目前騰訊混元AI播客功能已應用于ima知識庫,接下來“騰訊新聞AI播客”將在8月底上線,把單篇新聞圖文內容轉成播客形式。
▲圖/鵝廠技術派
此外,據IT之家消息,B站正在測試全新的AI視頻創作工具“花生AI”,創作者只需準備好文案文章或錄好的口播音頻,就能借助它快速生成成片,具體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若想讓視頻畫面更豐富,可直接使用智能匹配素材功能,AI會依據文案匹配相應素材,大約3分鐘就能輸出一段視頻;要是追求簡潔高效,那么直接使用模板即可快速完成成片制作。
從意圖上來看,騰訊、字節大模型新增AI播客功能,和B站測試AI視頻創作工具,有不同的目的。騰訊字節意在通過AI播客,為其大模型增加新的AI應用場景,目標在與更多的流量。B站則意在通過AI視頻創作工具,為視頻播客創作者降低創作門檻,也為其押注的視頻播客吸引并留住更多創作者。
本質上來看,視頻+播客和AI+播客,分屬兩種不同的應用場景,一個是通過形式變化加強情感連接,一個是創作者的個性化需求工具。但一個較為明確的趨勢是,新入局者將加速賽道整合:一方面,沒有獨特觀點,只在于信息整理的播客創作者盡管在AI的賦能下擁有了更低的進入門檻,但極易被AI所替代。另一方面,優秀播客創作者因獨特的觀點或個人IP,或許將在入局視頻播客這一新形式后,迎來更大的機會。
03
如何成長為一門大生意?
盡管AI工具的使用和視頻化為播客帶來了新的增長機會,但新形式下的播客想真正成長為一門獨當一面的大生意,仍需要面臨不確定性挑戰。
對于傳統中文播客創作者來說,變現難一直是制約行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這主要是因為傳統音頻播客受限于純聽覺形態,廣告植入方式較為單一,多以冠名等傳統形式為主,品牌曝光效果有限,商業價值難以充分釋放。此外,播客內容普遍較長、制作成本不低,但用戶規模仍屬小眾,導致單集變現天花板顯著,難以支撐起規模化商業生態。
而融入了視頻的視頻播客,本質上是一種長視頻,為傳統播客的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間:通過引入視覺元素,不僅豐富了內容表達和情感傳遞的維度,更關鍵的是,接入了視頻平臺已經非常成熟的變現體系——包括貼片廣告、品牌定制內容、直播帶貨、創作者激勵計劃乃至付費訂閱等多元模式。此外,視頻形態也更易在社交媒體中傳播和“破圈”,有助于吸引更廣泛的用戶群體,從而做大用戶基數,為商業化鋪路。
不過,視頻播客和當前消費娛樂環境之間的核心矛盾在于:短視頻的迅速崛起依賴于下沉內容、強娛樂屬性與碎片化消費習慣,而播客本質上是一種“慢資產”,依賴深度內容與連貫性敘事,通常需占用用戶較長時間。這兩種消費習慣之間存在一道天然的鴻溝。
而播客與AI工具的結合,也存在一定的兩面性。一方面,豆包、混元大模型生成的AI播客仍是音頻模式,且本質上是一種語音摘要工具,缺乏必要的精神內核,這種工具唯一的價值場景,就是幫你讀懂復雜文本,這和播客以內容為本的主要使用場景存在一些錯位;
而另一方面,作為AI工具,AI播客在個性化推薦、內容生產效率、甚至虛擬人播客等創新形態上具有巨大潛力。未來,與傳統播客形式走差異化路線的AI播客或許可以走差異化路線,通過為不同用戶生成定制新聞播報、深度解讀或陪伴型內容,進而拓展其商業邊界,成為如抖音、視頻號等超級內容平臺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而就目前來講,無論是視頻播客還是AI工具在播客上的應用,都屬于早期階段,想要發展壯大,除了講好未來發展前景的故事外,還需要完成培養用戶心智的冷啟動,而這個從0到1的質變,往往是最難的。
在這一方面,B站的相關舉動或許是一個正確的答案:通過引入魯豫、羅永浩、于謙、楊迪等具有高認知度和話題性的明星人物,意圖通過他們的號召力實現新模式的“冷啟動”,吸引用戶關注并逐步接受中長視頻播客的消費形式。這種策略短期內可快速拉動流量和關注度,從于謙、羅永浩發布的視頻播客優異的觀看量上便可看到端倪。
▲圖/嗶哩嗶哩截圖
但中長期來看,播客仍是一個高度依賴內容的模式,大廠對播客的布局,需培養出一批具備持續優質輸出能力的中腰部創作者崛起,才能真正構建起健康的內容生態。
總體而言,視頻播客是否能夠擺脫“小而美”的命運,AI工具能否助力播客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大生意,關鍵在于三點:能否形成可持續的變現機制、能否培養用戶對中長視頻內容的使用習慣,以及能否建立起IP與生態雙輪驅動的內容供給體系。這一切,仍需整個行業持續探索,并等待時間的答案。
參考資料:
遠川研究所,《播客,精神角落里的爛生意》
Tech星球,《巨頭激戰視頻播客,誰領先?誰落后?》
晚點LatePost,《變現難、市場小,視頻播客真的是未來嗎?》
國際金融報,《騰訊、字節、小紅書、網易云音樂、B站都盯上播客生意》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熵(ID:xinshangxz),作者:新熵-互聯網組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