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k0c8i"><nav id="k0c8i"></nav>
  • <menu id="k0c8i"><code id="k0c8i"></code></menu>
    <nav id="k0c8i"><code id="k0c8i"></code></nav>
  • <nav id="k0c8i"></nav>

    一季度海洋生產總值增長5.7%!一文說清海洋產業規劃怎么做?

    黃琨

    自然資源部4月2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今年一季度海洋生產總值2.5萬億元,同比增長5.7%,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0.3個百分點,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重要的增長點。

    海洋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均態勢良好。海船訂單量、海船完工量、手持海船訂單量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其中手持海船訂單量同比保持較快增長;海洋旅游業實現增加值3842億元,同比增長7.5%;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新承接海工訂單金額、交付訂單金額、手持訂單金額同比分別增長57.1%、114.3%、24.2%。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的當下,海洋經濟正迅速崛起,諸多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各地政府應敏銳捕捉這一趨勢,將發展海洋經濟提升到戰略高度。一方面,科學規劃海洋產業布局,各區域依據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實現協同共進;另一方面,加大對海洋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完善政策扶持體系,吸引企業和人才投身海洋經濟建設。唯有如此,方能在海洋經濟的藍海中搶占先機,推動地方經濟持續繁榮。

    一、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及行業趨勢

    海洋經濟產業鏈按照加工生產流程可分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包括涉海設備制造和涉海材料制造。中游主要包括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洋鹽業、海洋礦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等海洋產業。下游主要包括涉海產品再加工、海洋產品批發與零售、涉海經營服務等。

    國內上游涉海設備制造企業包括中遠海運重工、中集來福士、振華重工等,涉海材料制造包括中國船舶第七二五所、昊華科技、萬盛股份等。中游海洋漁業企業包括中水漁業、開創國際等,海洋油氣業企業包括海油工程、中海油服、中石油海洋工程等,海洋鹽業企業包括中鹽股份、山東海化、魯銀投資等。

    1

    企查貓數據顯示,我國共有28104家海洋經濟相關企業,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區。山東以1963家位居全國第一;其次是浙江,為3238家;江蘇以3200家位列第三。

    6

    據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發展研究所預測,中國海洋生產總值2025年將達到13萬億元,直至2030年之前,中國海洋經濟將一直處于成長期。2030年我國生產總值將超過20萬億元,海洋生產總值占GDP比重有望超過15%。

    2

    二、海洋經濟產業規劃怎么做?

    地方政府在規劃海洋經濟產業時,需立足區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與國家戰略需求,構建多維度協同發展體系。結合多地政策實踐與專家建議,可從以下方向布局:

    1、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①聚焦高附加值產業鏈

    發展深遠海養殖、海洋牧場等現代漁業,推動傳統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布局現代化海洋牧場示范項目,建設深遠海臍帶纜技術研發,實現“藍色糧倉”提質增效等。同時培育海洋清潔能源、高端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等新興領域。

    ②推動產業融合與集群化

    以港口經濟為核心,打造“港產城”一體化模式,促進臨港特色產業園與城市功能銜接,實現“以港聚產、以產興城”;規劃海洋經濟區,整合科技灣區、生物醫藥產業園等平臺,形成空間集聚效應。

    2、強化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

    ①搭建產學研協同平臺

    瞄準海洋生物醫藥、智慧海洋等前沿領域,實施海洋經濟重點項目,并推動國有資本設立涉海投資基金支持技術創新。依托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整合高校與科研機構資源,發展海洋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等產業。

    ②制定技術標準與規范

    針對深遠海養殖、生態修復等領域,需建立行業標準體系。例如九三學社建議浙江制定深遠海養殖功能區劃與技術標準,廣東政協委員提出推動海岸帶立體養殖模式替代傳統平面養殖。

    3、深化區域協同與國際合作

    ①陸海統籌與跨區域聯動

    通過共建內陸無水港與中歐班列樞紐合作,為中西部提供出海口。鼓勵企業參與國際深海資源開發,支持漁業企業在海外建立遠洋基地。

    ②開放型經濟新機制

    山東對接國際海上經貿通道,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天津通過海洋經濟股票指數引導資本投入。利用自貿區政策優勢,探索投資貿易便利化。

    4、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

    ①集約化資源利用

    以海洋環境承載力確定開發強度,控制近海漁業捕撈強度,優化生態與生活用海空間。

    ②環境治理與監測體系

    建立陸海一體化的污染監測網絡,完善海洋綜合執法機制

    5、政策保障與實施機制

    ①優化營商環境

    簡化涉海審批流程,制定負面清單,推行“全鏈條、一站式”審批,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

    ②多元融資與財稅支持

    整合專項資金支持關鍵技術研發,設立海洋產業基金,通過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建立投貸保聯盟拓展融資渠道。

    ③組織協調與評估機制

    建立跨部門統籌工作組,組建海洋經濟推進專班,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動態評估實施進展。

    總體上,海洋經濟規劃需兼顧戰略性與實操性,通過產業鏈升級、科技創新、開放合作與生態保護的“四輪驅動”,實現從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的轉型。地方可參考廣東、山東等地的項目經驗,結合自身特色制定差異化路徑,同時注重政策連貫性與社會參與,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經濟生態。

    三、優秀學習案例

    青島:科技創新驅動海洋新質生產力

    發展思路:聚焦人工智能與海洋產業深度融合,通過搭建國家級實驗室、產業協同平臺和專項基金,打通科研與產業轉化堵點,推動傳統漁業向深遠海養殖轉型,并布局海洋新能源、高端船舶制造等戰略領域。

    具體舉措:

    · 高端裝備研發:聯合中國海洋大學等機構共建協同創新研究院,推動超大型油船、集裝箱船等裝備研發。

    · 人工智能應用:建設全國首個海洋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發布“問海”大模型,賦能智慧港口和海洋牧場。

    上海:國際航運與深遠海資源開發并重

    發展思路:依托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強化臨港、長興島兩大產業核,推動航運服務、船舶制造兩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同時布局深遠海風電和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構建開放型海洋經濟體系。

    具體舉措:

    · 深遠海風電試點:獲批國家深遠海風電項目,推動規模化開發與裝備制造。

    · 航運金融創新:建設國際航運貿易金融中心,發展航運保險、跨境結算等高端服務業。

    · 科技支撐:開展深海材料研發,2024年綠色甲醇燃料船加注業務落地。

    深圳:開放創新引領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發展思路:推動海洋電子信息、深海基因技術等未來產業,建設海洋大學、國家深海科考中心,并通過國際組織合作提升全球治理參與度。

    具體舉措:

    · 深海科技突破:布局全球海洋大數據平臺,研發水下通信設備及智能探測裝備。

    · 生態經濟融合:開發紅樹林生態旅游,打造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 國際合作: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動跨境旅游合作,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

    小結

    各地在海洋經濟領域的實踐舉措呈現出顯著的共性特征,體現了“科技賦能、開放協同、生態反哺、制度創新”的系統推進邏輯。中國海洋產業正加速向創新驅動與綠色低碳轉型,展現出引領全球海洋經濟格局重構的戰略潛力。

    未來,科技創新將持續賦能深海裝備、智慧海洋等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與海洋產業的深度融合將重塑傳統業態,綠色低碳發展路徑成為核心邏輯,海上風電、藍碳交易、立體養殖等模式將構建“用海養海”的循環體系,濰坊“零碳港口”等實踐已為全球提供可持續發展范式。

    同時,海洋經濟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港口樞紐鏈接全球供應鏈,船舶制造訂單占全球68.2%的領先地位彰顯國際競爭力。其戰略意義已超越經濟范疇,成為保障能源安全(可燃冰開發)、糧食安全(深遠海養殖)和戰略通道安全(智慧港口)的核心支撐,更通過藍碳標準、生態修復等實踐為全球海洋治理貢獻中國方案。這一轉型標志著中國從“海洋資源利用者”向“海洋文明引領者”的跨越,為人類可持續利用海洋開辟新路徑。

    111

    前瞻經濟學人 產業觀察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海洋經濟產業發展狀況調研與投資戰略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新賽道研究投資可行性研究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產業大數據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

    可行性研究報告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韩国电影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