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穆勝:業務部門人效考核不達標,罰不罰?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穆勝 來源|穆勝咨詢(ID:hrm-yun)
不少企業在啟動人效管理項目后,習慣于通過人力資源部將激進的人效標準向業務部門進行分解,“以考代管”的傾向非常明顯。
而業務部門在承接了經營指標后,又“平白無故”地被加試了一組人效指標,自然是極度抗拒。更何況,在他們年初的經營計劃里,根本沒有將“人效”作為主要參考因素,一年下來,能達標的業務部門自然是寥寥可數。
此時,人力資源部自然就陷入了尷尬——要是強行按照年初的設定進行考核,自己必然被群起而攻之,而后就是法不責眾;要是放棄考核,又損傷了自己和企業的權威,以后再提到要考核人效,就沒人信了。
那么,這種尷尬應該怎么破解呢?
一
重塑人效管理理念
大多企業里,老板之所以心急火燎地啟動人效管理,是因為他們把人效管理看得太簡單。
過去,他們很直觀地感受到企業里的“編制有浪費、組織不協同、整體效率不高”,但一直沒有客觀的數據來佐證他們的猜想,加上各級干部們的表演、叫苦,有點吃了啞巴虧的感覺。而現在,有了人效這類大家都追捧的指標,他們似乎就“有數可依”,于是,竭盡所能地想要盡快清除浪費。
在老板的眼中,既然浪費已經很明顯了,那么就應該直接提出人效標準,而后以組織權威來強制執行。加之經濟寒冬形成的壓力,他們的意愿更加強烈——如果這么明顯的人力浪費還不清除,還留著過年嗎?
問題是,老板和他手下的干部之間,永遠存在信息不對稱。老板大可以通過人力資源部門設定人效標準,要么是達到公司統一要求的水平(如人均營收10萬美元),要么是達到公司統一的增速(如人效提升30%),但帶團隊干部們永遠有自己不能達成的理由,要么是業務初期要扶持,要么是業務攻堅期要傾斜,要么是業務不確定期要儲備……
于是,所謂粗暴的人效管理,根本就落地不下去,還會引發強烈的內部沖突,最終人力資源部一定是那個承擔了所有責難的冤種。老板埋怨他們落地不了人效管理這個“簡單政策”;而各個受到人效考核壓迫的部門又埋怨他們不顧業務實際情況,充當“劊子手”;人力資源部也是接到“飛來大鍋”,委屈至極。最后的結果,一定是三方都不滿意。
仔細想想,老板們提人效的要求雖然正確,但他們人效“一刀切”的設定難道不粗暴嗎?各個部門雖然都有人力的浪費,但干部們提出的理由難道沒有一點道理嗎?人力資源部雖然看似蒙冤,但他們又真的發揮了專業職能部門的作用嗎?說到底,三方都有問題,對于人效管理都沒有正確的理解。
真正的人效管理,不是通過“一刀切”的標準設定來“以考代管”,而應該是在理解戰略、業務的基礎上,為各個前臺業務部門和中后臺職能部門合理配置人力資源,設定不同的產出指標。換言之,要設定各個部門的人效標準,一定是基于高階人效指標,而不僅僅是人均營收這類低階指標,這就是穆勝咨詢提倡的“人效解碼”。不僅如此,針對這種投產比(效能)的設定,還應該應用各類組織與人力資源創新手段進行合理干預,實現人效提升的速贏,這就是我們提倡的“人效賦能”。
不少企業在人效管理上都想走捷徑,但捷徑,往往都是陷阱。掉入陷阱后,拿出“地圖”來,重新學習吧!
二
設計人效考核接口
即使我們通過人效解碼,對各個業務部門和職能部門設定了精準的人效指標,但大量企業仍然需要面對一個問題——人效考核是新增的政策,如何與企業原有的績效考核系統進行結合?
說實話,大多企業在開展所謂“人效管理”的運動之前,根本就沒有想清楚這個問題。
一類錯誤是“專項考核”。
選擇這種模式的人力資源部,他們認定的道理很簡單——既然是老板高度重視的,那就應該是重中之重,應該單獨考核。于是,他們單獨頒布政策,并把人效考核的結果強聯動到年終獎金、次年人力分配等重點利益上。
人效的確是核心的經營指標,這種聯動的道理沒有太大問題,問題是,在談好的績效承諾基礎上,突然增加條款,怎么看都有點不符合契約精神。如果形成了這種情緒,即使人效考核的政策有道理,也很少會有人接受。
這樣做的另一個困擾是,如果人效考核真的比原來的績效考核還重要,那理性的干部是不是應該寧愿業務跑得慢點,也不能浪費人力。難道,這是企業需要導向的業務思路?
另一類錯誤是讓人效指標簡單加載在原來的績效指標上。
如果企業采用了平衡記分卡的績效指標體系,人效顯然是典型的財務類指標,這類指標在平衡記分卡中占比在25%-30%之間,剔除原來就存在的營收、利潤、現金流、ROE等經營指標,人效指標又能占到多少權重呢?最多最多也不過8%吧,能給出這種權重的,企業都是下了巨大的決心。
試問,在這樣的權重設定里,又有多少被考核部門會重視人效呢?企業導向人效提升的目的又如何達成呢?
如果我們理解了人效管理的邏輯,就應該明白,人效指標既應該擁有獨立的位置,也應該融入績效管理系統。一般情況下,它是類似“紅線指標”的存在,企業在人效標準的紅線之上,追求營收、利潤等經營類指標產出的最大化,這才是企業真正的導向。而如果被考核部門找到了經營竅門,在確保經營產出最大化的前提下,讓人效提升進入了快車道。那么,又應該為其配置額外的獎勵,如人工成本結余分享、干部任用提拔等。
說實話,想到這一層的,都是對于人效管理的理解到了一定境界的人。
三
精耕人效提升試點
理解了人效管理的復雜性,老板們應該就不會要求大干快上。其實,對于任何一個類似改革的行動,企業都應該有序推進,不應該期待一夜之間天翻地覆。還是那句話,如果有那種不切實際的期待,只能證明他們沒有理解這個東西。
所以,我們對所有想要實施人效管理的企業,都要求他們先做試點。什么是試點?就是那種有人效提升潛力,能夠通過“人效解碼”和“人效賦能”手段來拿到結果的業務單元。
我們建議,企業搭建能參與到人效管理試點的混搭精英團隊,這個團隊以HR骨干為主,兼顧業務、財務人員,甚至還應該包括外部的咨詢專家。搭建這個團隊的目的是,讓試點項目在方法、數據、權限、資源上都獲得最優配置。當然,為了實現這種效果,我們也強烈建議老板親自掛帥。畢竟,在任何企業里,都是老板的關注點在哪里,資源和權力就在哪里,這是突破改革阻礙的最佳路徑。
企業也應該明確這個團隊的定位。他們不是被動執行領導決策的提線木偶,而應該是人效管理的排頭兵、攻堅隊,要負責把外部導入的人效管理理念方法,變成可落地的內部政策和工具,要通過試點來驗證政策和工具的合理性,摸索出屬于自己企業的、獨到的人效提升之路。
在這個項目和團隊里,HR、財務、業務人員都被要求跳出原有的專業邏輯,聚焦生意,思考如何提升人效。當他們圍繞一個主題時,就會發現很大的協同空間,也會發現專業上有很大的創新潛力。
例如,當團隊發現一個業務流程上的堵點是造成人力浪費的關鍵,業務就會和人力重新探討流程再造,財務則會進行預算投入的調整,也會調整經營指標的設定,以匹配流程的重塑。他們都做了原來工作清單里沒有要求的事,但這些事似乎又異常重要,且本身就屬于他們的專業。這就好比一個創業團隊各司其職,為“企業”的生存發展各展其長。
換言之,那種想“混項目”的人,根本就不應該進入這個團隊,進入了這個團隊后也會被淘汰,因為他面對這個壓力極大的攻堅任務,不能提供價值增量。
如果這個項目正常推進,企業在人效管理上就不僅沉淀了一套方法,還培養了一批人才。而后,方法和人才就像人效管理的種子,在第二年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開花結果,直至全面鋪開。
朋友們,你們企業做了人效管理嗎?是不是做得太草率了?如果是,按照我的建議重來一遍吧。答應我,這次,我們玩真的!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穆勝咨詢(ID:hrm-yun),作者:穆勝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