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識別地表萬物!阿里達摩院發布業內首個遙感AI大模型【附遙感衛星/AIGC行業市場分析】
圖片來源:攝圖網
10月20日消息,阿里達摩院發布業內首個遙感AI大模型。據介紹,這一模型具備獨特的能力,可識別農田、農作物、建筑等地表萬物,以顯著提升災害防治、自然資源管理、農業估產等遙感應用的分析效率。目前,該模型已在AI Earth地球科學云平臺開放使用。
達摩院提出的遙感AI解譯通用分割模型(AIE-SEG)開創了歷史,首次實現了遙感領域中圖像分割任務的統一化。一個模型不僅能夠實現“萬物零樣本”的快速提取,還能夠識別近百種遙感地物分類,如農田、水域和建筑物,而且在處理多項任務時依然能夠保持高精度的識別能力。此外,該模型還能夠根據用戶的交互反饋自動調整識別結果。在某些特定場景下,與傳統的遙感模型相比,它的實例提取準確性提高了25%,變化檢測準確性提升了30%。
隨著遙感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結合,遙感AI在農業、環境監測、城市規劃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遙感數據的大規模獲取和處理能力,以及AI算法的精準分析和預測能力,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目前,國內外企業紛紛涉足遙感AI市場,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資源進行研發與應用。
——遙感技術分類
從目前遙感技術發展情況來看,遙感技術可按搭載傳感器的遙感平臺、遙感探測器的工作方式以及遙感探測的工作波段等劃分為不同類別。
——中國遙感衛星發射數量世界第二
從各國(地區)發射遙感衛星數量來看,截止到2021年年底,美國全年發射遙感衛星數量排名第一,數量為86顆;其次為中國,發射遙感衛星61顆;第三為歐洲,發射數量為18顆。日本、俄羅斯、印度發射各6、5、1顆。
——光學成像衛星數量占比最大
截至2021年4月,在遙感衛星各用途方面,光學成像衛星為79顆,占遙感衛星總量的36.74%;其次為電子情報,存量衛星數量為52顆,占比24.19%;第三位為地球科學,衛星數為為15顆,占比6.98%;其他應用占比相對較少。
——AIGC在各行業滲透度分析
目前,隨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程度不斷加深,以及互聯網平臺的數字化場景向元宇宙轉型,人類對數字內容總量和豐富程度的整體需求不斷提高。AIGC作為當前新型的內容生產方式,已經率先在傳媒、電商、影視、娛樂等數字化程度高、內容需求豐富的行業取得重大創新發展,市場潛力逐漸顯現。與此同時,在推動數實結合、加快產業升級的進程中,金融、醫療、制造、工業等各行各業的AIGC應用也都在快速發展。
據IDC,2022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應用滲透度排名前五的行業依次為互聯網、金融、政府、電信和制造。另外,AI為自動駕駛、交通物流所賦予的價值也不容忽視,據預計,AI為交通領域創造3800億元的經濟價值。
——主要企業模型研發皆取得重大進展
底層大模型的開發工作是AIGC產業鏈的基礎和極為重要的工作,目前國內已出現了多家從事大模型開發及延展應用的公司,在模型研發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重大進展。
——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我國2023年AIGC市場規模預計可達到170億人民幣,2023-2025年是我國AIGC產業市場規模增長的第一階段,增長率維持在25%左右,2025年市場規模達到約260億人民幣。2025年開始,由于行業生態完善(特別是底層大模型完成對外開放),應用層蓬勃將帶動產業快速增長,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70%。預計2027年我國AIGC產業規模超600億人民幣,2028年開始,AIGC產業將延展出完整產業鏈,并在商業化場景上持續拓寬加深,深入變革行業。2028年奇,我國AIGC產業規模將持續保高速增長,2030年市場規模超萬億。
泰伯研究院報告顯示,到2025年,AI遙感大模型市場規模將超過200億元。
數慧時空技術負責人盧宇航表示,現實世界可以無限分割,通過遙感技術、樣本標注的方式,樣本是采集不完的,而通過少量數據加上大模型訓練,可以更加高效地補劃樣本,提高地圖精度,AI也在彌補傳感器對地面不同景觀的理解不足問題。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AIGC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 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