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k0c8i"><nav id="k0c8i"></nav>
  • <menu id="k0c8i"><code id="k0c8i"></code></menu>
    <nav id="k0c8i"><code id="k0c8i"></code></nav>
  • <nav id="k0c8i"></nav>

    學術頭條:過早絕經增加癡呆風險,研究稱全球變暖加劇南亞國家的家庭暴力

    Sue Xiao

    1

    1

    大科學裝置合肥先進光源正式進入建設階段

    在建黨102周年之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承擔的大科學裝置——合肥先進光源(Hefei Advanced Light Facility,簡稱HALF)近日獲得初步設計概算的國家批復,正式進入建設階段。6月26日上午,HALF開工誓師大會在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舉行。

    歐幾里得望遠鏡將升空探測“暗黑”宇宙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26日報道,歐洲空間局的“歐幾里得”空間望遠鏡計劃于7月1日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旨在幫助解開宇宙中兩個最大的謎團:暗能量和暗物質。這兩種“黑暗”成分占宇宙總質能的95%以上,但人們看不到它們,對其組成也知之甚少。天文學家依據人類可見物質的行為推斷出暗物質的存在,其就像某種額外的引力源,將萬事萬物聚合在一起,暗能量則使宇宙加速膨脹。

    谷歌推出自我訓練“機器貓”,可快速學習新任務

    谷歌“深度思維”公司研究人員最近將人工智能與一款名為“機器貓”的機器人結合起來,預計它將在自我訓練機器人的世界中實現一大飛躍。利用大型語言模型背后的相同技術研發的“機器貓”,不僅可快速學習新任務,還可通過構建自己的性能數據來提高性能。研究論文發表在預印本服務器arXiv上。

    韋布首次探測到關鍵碳分子

    一組國際科學家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首次在太空中探測到重要的碳化合物(CH_3^+),該分子也被稱為“甲基陽離子”,其有助形成更復雜的碳基分子。碳化合物構成了所有已知生命的基礎,因此,最新研究對于科學家進一步了解生命在地球上如何繁衍生息至關重要,也有望為系外生命搜索提供線索。相關研究刊發于26日出版的《自然》雜志。

    亞馬遜副總裁:大模型并不是生成式AI的全部

    6月27日,亞馬遜全球副總裁、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執行董事張文翊在亞馬遜云科技中國峰會上表示,“大模型并不是生成式AI的全部,而是生成式AI生態系統的一個底層基礎平臺。平臺的使命是讓人們可以更容易地在上面構建機器學習的應用,用好生成式AI去解決自己的特定領域或行業場景問題,這才是真正在To B(面向企業)領域改變行業的關鍵因素。”她特別提到3個領域:游戲、生命科學以及制造業。

    國產離子注入設備實現28納米工藝全覆蓋

    6月29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獲悉,該集團旗下中電科電子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科裝備”)已實現離子注入裝備28納米工藝制程全覆蓋,有力保障我國集成電路制造行業在成熟制程領域的產業安全。

    我國首條直通雄安天然氣主干管道投產

    從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管網集團)獲悉,6月29日,我國首條直通雄安新區的天然氣主干管道——國家管網集團蒙西管道項目一期工程(天津—河北定興)成功投產。

    1

    研究:全球變暖導致南亞國家的家庭暴力加劇

    當下人類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致命的熱浪席卷全球。而在6月28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全球變暖與家庭暴力的增加息息相關。據《衛報》6月28日報道,當天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年平均氣溫每升高1攝氏度,在印度、巴基斯坦與尼泊爾發生的家庭暴力事件就增加6.3%。

    科學家發現過早絕經增加癡呆風險

    近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科教授唐亞梅團隊研究發現過早絕經增加癡呆風險。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柳葉刀》子刊《電子臨床醫學》。廖煥權、程錦萍、潘東、鄧鎮宏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唐亞梅為唯一通訊作者。

    新研究揭示長壽家族的腸道菌群特征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多個方面密切相關,但目前與健康老化相關的腸道微生物組及其共代謝組特征以及潛在機制尚不明確。近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潤澤微生物組研究實驗室教授陸勇軍團隊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腦病中心教授陸正齊團隊合作,揭示了長壽家族的腸道菌群特征。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Aging Cell。

    維生素D補充劑或可降低心臟病發作風險

    近日,澳大利亞一項涉及21000多名60歲以上老年人的隨機對照試驗表明,維生素D補充劑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期刊《英國醫學雜志》上。據《衛報》6月28日報道,這項研究由昆士蘭醫學研究所(QIMR Berghofer)領導,于2014年至2020年間進行,涉及21315名年齡在60歲至84歲之間的澳大利亞人,他們在每個月月初隨機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或安慰劑。

    智能紡織物能全面檢測肌肉運動

    利用納米磁性復合材料和導電紗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智能紡織品,可感知和測量從肌肉彎曲到靜脈搏動的身體動態活動。該紡織品自動供電、有彈性、防水且經久耐用,只需幾美元就可用縫紉機制作,有朝一日它可能會幫助臨床醫生評估肌肉損傷,以促進患者康復。相關論文于27日發表在《物質》雜志上。

    變形機器人可在多種地空環境中移動

    《自然·通訊》最新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一個綽號為“Morphobot”(M4)的機器人,能通過輪子、螺旋槳、腿部和手部間的附件,在陸地上的各種地形和空中移動。受禽類、狐獴、海豹等動物的啟發,新研發的這個機器人能通過不同運動模式探索周圍環境,包括飛行、旋轉、爬行、匍匐、平衡和翻滾。研究結果或有助于設計出能穿越各類環境的機器人,如用于自然災害搜救、太空探索和自動包裹遞送的機器人。

    最新研究揭開泥盆紀末生物滅絕“神秘面紗”

    2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聯合中外多所高校開展合作,對中國四川龍門山泥盆系-石炭系界線剖面開展系統綜合研究,為“泥盆紀植物假說”提供關鍵的地質證據和模型結果支撐。該項研究為揭開泥盆紀末生物滅絕事件的真實面紗再添有力證據。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地學自然指數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新型減肥藥:減重效果好、價格低、作用持久

    預計未來幾年,將會有兩種治療肥胖的新藥上市,與現在市場上的暢銷減肥藥物相比,這兩款新藥各自擁有其獨特優勢。第一款名為orforglipron,更易生產和使用(口服),成本也更低。第二款名為retatrutide,具有前所未有的減肥效果。這兩款減肥藥物的II期臨床試驗提供了藥物在一小群參與者中的功效和理想劑量的數據,相關臨床試驗結果發表于本月《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1

    南昌航空大學科研項目獲教育部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教育部關于2022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制造工程學院先進連接技術團隊完成的“面向極端環境的高端裝備再制造形性調控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可行性研究報告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韩国电影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