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做事的節奏感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王智遠同學 來源|王智遠(ID:Z201440)
總有一些人,好像使用了外掛。生活、家庭、事業和人際關系方面井井有條,財富也不缺乏,他們總能輕松地實現設定的目標。
看起來,似乎掌握了一種神奇的方法,可以避免被各種煩心事糾纏,不隨波逐流,擁有無窮的動力。
對他們來說,任何事情都像譜寫一首音樂一樣簡單,有主旋律,有副歌,有快節奏也有慢節奏;仔細觀察后發現,這種方法就是做事的“節奏感(rhythm)”。
我敢說,大多人不懂節奏感,也沒有節奏感。
我曾經也是一樣的。記得五年前,開始培養寫作的習慣。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后還要求自己寫東西,且還制定一個日更輸出的KPI,結果,堅持15天后把自己弄生病了。
現在回過頭看那些寫的東西,發現都是一些零散的觀點,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內容,感覺當時的行為真是個笑話。
所以,什么是節奏感呢?
理論上,客觀事物和藝術形象中,符合規律的周期性變化的運動形式,引起的審美感受。
比如:
舞蹈動作的反復變化,建筑物上窗戶,柱子的排列;園林別墅中花草的間隔栽培;繪畫中垂直線、水平線、斜線、曲線的重復配置冷暖色等,都會給人以節奏感。
我理解的節奏感,是一種有序而平衡的工作、生活方式,它不是一味的追求速度和數量,而是注重合理的安排和調節。
就像音樂中的節奏一樣,有快有慢,有高潮有低谷,懂得在合適的時候加速,也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放慢腳步。
可是,生活中,大家一般把別人的節奏當做自己的節奏,到處跟著別人節奏在走,看起來自由灑脫,最后卻一事無成。
舉個例子:
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你應該聽說過。猴子看到玉米,想掰玉米,發現了西瓜,就掉丟玉米摘西瓜;之后看到了兔子,又扔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到了草叢里,到天黑了,手里什么也沒有拿到。
小時候看這個故事,沒有感覺。長大了才發現,這是大部分人一生。忙忙碌碌,沒有一樣讓自己引以為傲的東西。
為什么會導致此類問題發生?有兩個方面:
首先,是思維方式。很多人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覺得沒有什么不對的,認為每做一件事都是一種積累。最終卻發現,自己只是在不斷地累計,而不是真正取得進步。
其次,是學習方式。也想做成某件事情,但在開始學習時卻走上了錯誤的道路,導致費力不討好,無法走得很遠。
比如:
臺灣漫畫大師蔡志忠,曾經連續3天3夜沒有離開過椅子,一直在畫漫畫;而李笑來老師寫《韭菜的養成日記》時,連續18個小時一氣呵成。
我之前遇到過一個省建筑設計院的審稿人,他告訴我,每當接到一個開發商的設計要求,他會給自己找一個不受打擾的環境,關閉手機,連續二十多天投入到設計圖紙的制作中直到完成。
還有一些人,短短一小時直播帶貨幾百萬,等等。
我們的確見過很多這種案例,這些人都以高度專注、持續投入完成工作。但是,我們不能只看到成績一面,而忽視了背后的努力和付出。
需要明白,他們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成功,因為已經掌握了正確的技巧和規律。因此,你上來也想達成這種結果,可能會過度勞累、失去平衡。
很多人都會建議,不要給自己過于緊密、繁重的計劃和任務,幾乎無法完成時,可以適當放松一下,讓工作和休息相結合,有助于保持熱情和動力。
我認為這種觀點是很正確,我也嘗試過這種方法,然而,內心總會出現一種"負罪感"。
就像,第二天我發現好像沒有達到昨天的期望,就會陷入自責中,要么,我會更加努力地給自己安排更多任務,要么,做更多事情以彌補昨天的偷懶。
那么,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么?
后來偶爾間,我再次翻閱美國著名習慣研究專家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的《掌控習慣》一書發現,關于一件事的節奏感,不能僅僅用節奏來定義,而是要用身份(Identity)來定義。
身份是指我們對自己的認同和定位。當將某種行為視為自己的身份一部分時,就會更自然地采取與之相符的行動。
換句話說,應該將自己看作是一個具備某種特定習慣或行為的人,而不僅僅是追求某個過程、目標的人。通過建立一個與我們理想的身份相一致的習慣,就可以更持久地保持節奏感。
這種身份驅動的習慣,讓我們更容易堅持下去,因為不再把任務視為簡單的任務,而是將其視為自己身份的一部分。
因此,要真正擁有節奏感,應該思考并明確自己的身份是什么,設定適合自己身份的習慣、目標,以身份為基礎,會更自然地采取適當的行動,并保持持續的動力和熱情。
明白這個理論,你就明白了,為什么有時你想掌握節奏,卻掌握不了。因為,你的物理(認知)行為抗拒一件事,所以,就無法控制節奏。
想想看,是不是?
以前我想養成晨跑的習慣,實際行動總是無法堅持。后來發現,造成起床身體總感覺疲倦、困倦,對跑步這個行為產生抗拒。
當身體感到疲勞,大腦認知就會認為跑步一件困難的事,需要克服很多困難才能完成,最終,我經常打破鍛煉計劃。
你想學攝影,希望拍出令人驚嘆的照片。你并不想學習復雜的相機設置、構圖技巧。只想拿著相機就拍,這肯定無法達成目標,種種細節問題,都會讓你感到困惑、無法全情投入的保持節奏,這樣下來,自然放棄的概率也就提高了。
拍攝vlog、做博主、開公司、做項目一樣,你的理想與身份不匹配,自然就不可能達成;那么,基于身份的節奏感該怎么做呢?
第一步,確定想去的大概方向
就像,寫一篇文章,你要先知道大概結構是怎樣。確定這個大致方向后,就知道包括哪些內容,以及大概的形式或形態。
再比方,正在考慮職業的問題,想要追求職業生涯的第二曲線。這一步里,要思考自己對哪些行業或領域感興趣,或者想要在現有能力的基礎上,學哪些新技能等,通過該過程,你大概能自己確定一個方向。
有了大致方向,接下來,就需要把它從意識層面,轉移到潛意識層面。什么意思呢?
我們清醒狀態下,能夠察覺到的思想、感受都是有意識的,是在思考和做決定的過程中產生的。
而潛意識是意識之下的心智活動,是無法直接察覺和控制的;潛意識包含了我們潛在的信念、價值觀、記憶、情感和直覺等等。
所以,當我們談到把"大致方向"轉移到潛意識,意味著會把這個想法或目標加深,并讓它成為內心深處的信念和動力。
換句話說,最開始,意識層面上思考,決定了你想要追求的大致方向。然后,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將它內化到你的潛意識中,讓潛意識相信“我能行”。
通過這個過程,信念、自我認知和動力會更深層次地與目標一致,當潛意識與目標保持一致,就會更加有自信和動力去追求這件事。
確定方向后,還有一個關鍵是,學會“角色扮演”。
對我來說,最近有點懶散,但我希望成為一個“言出必行、立刻行動”的人。每當不想行動時,只要想到這個角色扮演,我就會立刻激發內在動力。
我對很多事情都感到自豪,但有一件事情讓我很不滿意,那就是沉迷于睡前刷手機、早起的問題。我曾多次告訴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最終還是違背了承諾。
通過所期望的身份去培養這些習慣,我發現,這種方法非常有效。當我無法控制刷手機、或鬧鐘響了不想起床時,潛意識就提醒我,我的身份是不允許這樣做的。
因此,一旦這個念頭出現,我會立即關閉手機準備睡覺,或者立刻起床。同時,內心會出現一種直擊靈魂的對話,問我自己:"你想成為誰?你滿意現在的狀態嗎?"
還有一次正在刷短視頻,屏幕上出現一則“關于保護眼睛健康的提示”。這時,大腦像是被觸電了一下,提醒我要遵守承諾,不能再繼續看下去了。
每次我采取這樣的行動,都為當下的行為感到自豪。你可以看到,這種自豪感并不是通過日復一日的強迫行為主義產生的,而是源自內心的一種成就感。
你試試看,不管做什么,先找到一個大概方向,然后找到類似的角色扮演,把它植入到潛意識中,接下來做的任何事,都會為新身份積累證據。
有關于角色扮演方面,它不過是一個為目標服務的“階段性”策略而已,我們也不要同時扮演太多角色,以免陷入過度自律、進取的困境中。
要記住,這個過程是逐步進行的,你可以選擇一個角色,并將其融入到生活中,再決定是否需要調整或嘗試其他角色,關鍵是要保持平衡,不要給自己太多的承諾和要求。
第二步,2分鐘強化進入法則
我們大腦中各種關于行為的負面,都是來源于習慣。
你想想看,所謂我不行、做不到;我沒有意志力、算了,太難了;改天再說,怎么來的?它是你在行動后,不斷積累的信念,這種行為積累的越多,信念越牢固。
同理,正反饋也是一樣,一兩次做法并無法真正改變你的信念,但隨著行為次數增加,新身份的證據就會越多,你才能相信自己能做到。
全球知名生產力大師大衛·艾倫(David Allen)有個法則挺好用的,叫“2分鐘規則”。
當你面對一項任務、一個待辦事項,如果可以在2分鐘內完成,那么,你應該立即執行它,而不是將其推遲或放入待辦列表中。
這個規則的理念在于:
許多任務都花費在思考、記錄、和規劃上,并不值當,通過立即處理那些可以在2分鐘內完成的任務,就能避免堆積起來。
很多人可能會思考,2分鐘有什么作用?的確,2分鐘不能做什么,但從身份角度思考,只要你行動了,就是在為目標積累能量。
我有一個習慣是“記錄閃念筆記”。
寫營銷內容,一篇分析文創作的過程,除了基礎調研外,我不可能一下從腦袋中揪出20個案例來,怎么辦?日常閱讀,隨時記錄格外重要。
我在喝咖啡時、看短視頻時、甚至淺讀朋友圈時,有任何啟發我思考的內容,我都會第一時間打開筆記軟件,寫下當下的思考和感受。
它可能只有幾十個字,就能成為“一些素材”,這些內容,恰恰才是最真實,難能可貴的東西。
當然,你可能會說,我跟你不是一個行業,2分鐘也不夠干什么的呀;其實,我到不是強調2分鐘讓你用來記筆記,而是,希望你能意識到“2分鐘是一種刻意練習”。
不過,具體是不是2分鐘,就你自己的工作屬性來定,你覺得10分鐘也可以,15分鐘也行,但是,一則研究發現,2分鐘是最佳狀態。
一件事只要在開始2分鐘內進入狀態,接下來,你可能會投入5分鐘、8分鐘、甚至更長,這是一種心流時刻。
所以,不要小看2分鐘,它就像“復利思維”一樣,是幫助我們實現確定的方向,和想成為新身份最強大的工具之一。
這就是,一種很新的節奏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2分鐘,能夠在無意識中自然地建立聯系,持續推動事情的進展;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節奏本身代表著身體和認知之間的良性共振,以維持良好的平衡。
這種做法,大大節約了心理和行動資源,并讓你感到更加確定和有掌控力,同時,它也創造了一個熟悉、穩定和安全的環境。
因此,當你進入一個個小節奏,是一種非常難得的事情,千萬不能打亂他,不然下次從頭開始,你也未必找到“那種2分鐘”的感覺。
我此前經過這一切的訓練,過后發現,我的潛意識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慢慢從我不行、明天再說、變成了當下、把握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刻。
不過,這只能支撐小事情的完成,面對龐大項目、事件要處理時,還需要設定更強的反饋。
第三步,行為精簡至最小單元
行為設計學博士B.J.福格提出的行為公式,行為=動機×能力×觸發,大家可能聽說過。
簡單來說,一個行為的發生,需要具備足夠的動機和能力,并在適當的觸發條件下進行。動機是行為的推動力,而能力指的是執行該行為,所需的技能和資源。
若動機和能力足夠,受到適當的誘導或觸發時,特定行為就會發生。動機受「動力-阻力」的影響,只有動力超過阻力才會形成足夠的動機。
那么,是否具備足夠的能力進行行為,關鍵在于什么呢?
其一,在行為過程中,如何得到正面反饋,信心變強,有更多動力;其二,不能完成該行為/完成的不順利,信心、動力受影響的要素有哪些。
這兩步都非常重要。
畢竟,行為形成習慣之前,很容易因為"忘了"而中斷。
所以,為了引發正循環行為的第三步,我們需要在保持行為的“功能結構”基礎上盡可能縮小它、簡化它,降低整個行為的阻力,使“完成行為”變得簡單。
所謂"功能性結構",即,實現一個基本目標正反饋的最小單元。
以健身為例:
理想的狀態是,去健身房使用固定器械、自由器械,按照標準流程進行鍛煉,這個完整過程包括換衣服準備、去健身房、健身、健身后的清洗、回家五個環節。
這個過程,使得健身行為變得過于復雜,那么,為了保持健身的功能性結構,我們就需要精簡掉一切可以簡化的步驟,使健身變得簡單而有效,只要按照最基本的步驟進行,就能獲得效果。
如,可以購買啞鈴、彈力帶,在家里利用空閑時間,按照基本發力教程來幾組;如果感覺有余力,再來幾組,當時間比較充裕,稍微有一點動力時,可以推自己去健身房進行全面的健身訓練。
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資源,靈活安排健身計劃,既保持健身的基本結構,又簡化了過程,又使得健身更加可行和容易堅持。
因此,基于2分鐘法則之上,「完成行為的能力」是重要的一環,通過將行為簡化成”最小單元“,就能把難度降到最低,也能增加信心;如此下來,大腦也不太容易產生強力抗拒反應。
總的來說:
這種方法不依賴于主觀意愿,和對行為的好處、益處評估;而是通過身份賦能,簡化行為到最小結構,建立新的行為并將其轉化為習慣。
是一種既然可以做,就立馬做的簡單信念。
這種思維模式,在現實生活中完全可行,時間長了,就成為一種穩固的內在做事節奏;讓潛意識幫你干活,才是最佳助手;不信,試試看?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同學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