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下場“造”車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李彥 來源|壹覽商業(ID:yilanshangye)
10月14日,在京東11.11驚喜開放日上,京東正式宣布聯合寧德時代旗下的時代電服與廣汽集團共同推出一款“國民好車”。
根據規劃,該車將于京東11.11期間正式發布,并在京東進行獨家銷售。即日起,用戶可在京東APP搜索“國民好車”提前預約試駕、參與互動,享受系列超值早鳥權益。
京東回應《科創板日報》稱:這款新車是三方聯合推出,京東主要提供用戶消費洞察和獨家銷售,不直接涉及制造環節。
根據三方企業定位,這次合作將基于廣汽在智能制造、全域安全技術與全球化研發體系的硬核實力進行生產落地,寧德時代旗下時代電服提供換電技術和電池系統,京東負責用戶洞察、數據建模、銷售與服務體系整合。
早在汽車零售階段,京東就已布局多年。京東汽車擁有覆蓋“買、配、養、用、換”的完整業務體系,線上平臺提供汽車配件與整車銷售,線下則有近3000家京東養車門店及4萬多家合作網點。如今,這一體系的上游正被打通——從“賣車”延伸到“造車”,讓京東的汽車生態閉環得以成形。
在壹覽商業看來,京東此次“造”車,與華為在汽車領域的打法較為相似。兩者都通過技術、渠道或生態能力深度參與整車落地和用戶體驗環節。
華為的邏輯是,從智能化切入汽車產業。它不直接生產整車,而是以鴻蒙座艙、自動駕駛系統(ADS)、車載芯片等技術為核心,與賽力斯、奇瑞、北汽等車企共創產品,形成了“技術中樞+品牌共建”的合作模式。
通過“鴻蒙智行”體系,華為掌握了座艙系統、智駕算法、軟件更新和用戶數據的核心能力,使汽車成為“行走的智能終端”,并在零售端通過體驗店、直營店、線上平臺打通銷售閉環。換句話說,華為造車的核心,是以科技和生態定義汽車的未來。
京東的路線同樣避開了重資產制造環節,但切口不同。它是從消費端反向整合產業鏈。京東手里握的是6億活躍用戶、全渠道銷售與供應鏈網絡,以及覆蓋“買、配、養、用、換”的服務生態。它要做的,是讓造車從研發階段就被數據定義——通過用戶洞察和行為分析確定車型定位、價格區間、續航需求,再用平臺和物流體系打通銷售、交付和售后。這是一種以“零售中臺”反向驅動制造的思路。
兩者的相似之處在于,都在重構傳統汽車產業的分工邊界——前者用技術賦能車企,后者用渠道與用戶賦能制造;都強調以數據為中心的產品定義與服務體驗。
但差異也十分清晰。華為的根在科技,它通過軟硬件系統讓汽車更聰明、更安全、更具計算能力;京東的根在零售,它通過消費洞察和供應鏈協同,讓買車、用車更便捷、更普惠。前者強調技術深度,后者強調服務廣度。
可以說,華為解決的是“車如何更智能”的問題,京東要解決的則是“買車如何更簡單”。一個代表著智能制造的上游重塑,一個代表著零售體系的下游創新——兩種路徑,正共同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的邊界繼續被打破。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壹覽商業(ID:yilanshangye),作者:李彥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