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關閉京東購物入口,下一個是美團、拼多多?
作者|李彥 來源|壹覽商業(ID:yilanshangye)
導讀:騰訊要把流量留在自己的電商里。
京東在微信的好位置沒了。
近期,部分用戶在京東購物公眾號收到通知,微信“發現—購物”中的京東入口將于9月30日關閉,通知建議用戶將“京東購物”小程序固定在“我的小程序”或微信錢包頁,以便繼續完成下單。
在過去幾年里,借助微信的“發現—購物”以及“我—服務-京東購物”等入口,京東獲得了穩定的流量導入,用戶只需輕觸即可直達商城頁面,形成了高頻的購物通路。
2022年6月29日,京東與騰訊重續戰略合作協議,為期三年。騰訊將于三年內在微信平臺向京東提供一級和二級入口,為京東提供流量支持,這一入口的關閉也是雙方合約到期后的自然結果。
京東與微信合作11年,當下,雙方的生態站位、戰略方向都來到了新階段。
一
京東和騰訊的十一年
京東和騰訊的合作要追溯到2014年。彼時,騰訊以2.15億美元現金入股京東,并將拍拍、QQ網購等電商資產打包注入,同時約定在微信、手機QQ提供“一級入口+平臺支持”,京東則承接騰訊系電商資源。資本與入口的“雙重綁定”,構成了雙方合作的起點。
在當時,阿里憑借淘寶、天貓形成了極強的“貨—場—人”閉環,而騰訊的電商業務則缺乏供應鏈與履約能力,難以建立用戶心智。與其繼續在正面戰場消耗資源,騰訊更傾向于通過投資尋求突破。
選擇京東,一方面是因為京東當時在自營B2C和自建物流體系上的優勢明顯,能夠補足騰訊缺失的供應鏈和履約短板;另一方面,騰訊能夠以低成本將電商資產交給京東,同時通過微信入口和支付體系給予支持。
在那個移動電商高速增長的窗口期,京東因此獲得了穩定的曝光位。用戶在微信高頻使用場景中,一鍵即可進入京東商城完成購物。
2018年后,拼多多的崛起進一步放大了微信入口的權重。拼多多通過社交裂變在微信體系內起量,京東則逐漸將“發現—購物”入口交給了主打下沉市場的“京喜”,而主站更多依賴“我—服務”和錢包頁的服務觸點。
這一調整,既是騰訊對流量分配的再平衡,也折射出京東與微信在合作邏輯上的差異:京東仍希望依賴中心化入口鞏固份額,而騰訊則傾向于將不同生態位的平臺分流。
2021年,騰訊宣布把所持京東大部分股份派發給股東,持股比例從17%降至2%左右。資本解綁讓市場普遍認為雙方關系“降級”。不過,在業務層面,兩家公司仍維持緊密聯系。2022年6月,京東與騰訊再次續簽三年戰略合作協議,騰訊承諾繼續提供微信一級和二級入口,京東也在微信支付、社交電商生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騰訊依舊持有京東一定的股份,在廣告投放、供應鏈、人工智能等方面,雙方也依舊正在開展合作。
例如雙方2015年啟動的京騰計劃,通過將京東消費數據與騰訊社交數據聯動,商家可以建立品牌并提升營銷效果。今年618,騰訊廣告還聯合京東,首次整合競價、互選、合約三大引流廣告形式。
二
雙方為何解綁?
盡管京東和騰訊的諸多合作仍在繼續,但在“流量入口”這個最關鍵的位置上,雙方選擇解綁,可能源于新時代下的戰略分歧。
2015 年,京東方面曾透露,微信“購物”的一級入口帶來的訂單僅占京東移動端成交的極少部分;但 2018 年劉強東接受《財富》采訪時又直言,“迄今新增用戶中,約 1/4 來自微信”。這些歷史片段說明:微信曾是京東最具性價比的獲客來源之一。
對騰訊來說,停止“入口綁定”更多是戰略主動選擇,這幾年,騰訊在電商里找到了新的定位。
一是視頻號電商。微信利用社交關系鏈分發,正在把視頻號打造成“內容轉交易”的主戰場,直播間和短視頻帶貨正在快速起量。這讓騰訊看到了在電商上獨立于京東的增長機會。
二是高端品牌。打開微信“服務—購物消費”一欄,可以看到“品牌發現”排在京東購物前面。點進去是“官方奢品甄選”,集合了各類奢侈品牌的小程序店鋪。甚至如香奈兒、布契拉提等沒有入駐天貓或京東的品牌,卻愿意在微信開官方小程序,直接觸達用戶。對于騰訊來說,這也是微信電商有差異化價值的部分。

在這樣的背景下,騰訊再繼續把一級入口綁定給京東,意義已經不大。京東主打綜合零售和物流體系,微信則在內容電商和高客單價品牌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生態位。雙方在支付、廣告和基礎設施上仍會合作,但在“入口”這一位置上,戰略分歧已經不可避免。
三
下一個是誰?
今天的騰訊正在旗幟鮮明地做電商,京東的入口取消只是第一步。
近兩年的投入已經說明一切。2023年,視頻號電商率先爆發,GMV被外部估算超過1200億元,而2022年還只有數百億。
2024年,騰訊進一步補齊了貨架電商的環節。年底,“搜一搜”上線“小店”頻道,用戶搜索商品關鍵詞時可以直接看到店鋪和商品并完成下單。這一功能讓微信真正具備了“瀏覽—搜索—貨架—下單”的完整鏈路,意味著微信電商不再局限于內容帶貨,而是開始覆蓋傳統電商的消費路徑。
到2025年,騰訊則把電商戰略推向全域化。3月,微信將視頻號櫥窗帶貨的達人統一升級為“微信小店帶貨者”,允許他們在直播間之外,還能通過公眾號、服務號和小程序帶貨,讓公域與私域流量都能匯聚到小店中來。5月,微信事業群內部又新設“電商產品部”,專門負責統一規劃交易基建和閉環能力,電商從邊緣實驗徹底上升為明確的組織職能。
這一系列動作表明,騰訊的電商布局已成:視頻號負責制造增量,微信小店統一承接交易,搜一搜和小程序承擔貨架分發,支付與廣告則完成閉環。與其把一級入口長期讓給京東們,顯然不如把資源優先投向自己的內容和交易體系。

在微信我的服務里,“購物消費”板塊,目前仍然可以看到美團、拼多多、唯品會等平臺的小程序入口。但騰訊在電商上的邏輯已經清晰:不僅要當流量分銷商,更要當交易的最終承接者。雖然騰訊需要這些平臺來豐富用戶選擇,但未來,核心資源必然會傾斜給自有生態。
所以,今天京東遭遇的入口收回,未來也有可能發生在其他平臺身上,只是不知道下一個是誰而已。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壹覽商業(ID:yilanshangye),作者:李彥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