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k0c8i"><nav id="k0c8i"></nav>
  • <menu id="k0c8i"><code id="k0c8i"></code></menu>
    <nav id="k0c8i"><code id="k0c8i"></code></nav>
  • <nav id="k0c8i"></nav>

    “地鐵夢”碎了10年!最被忽視的萬億城市,終于翻身

    黃琨

    在萬億GDP城市的賽道上,有一座城市相當特殊。

    27座萬億城市大多有著縱橫交錯的地鐵網絡將城市版圖緊密相連,甚至已經和周邊城市實現了無縫接駁,順暢自由的人員流動,為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最堅實的支撐。

    然而,唯獨這座大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卻如同被按下了慢放鍵,自9年前第一條地鐵開通后,一直沒有任何新建線路。

    這座城市就是東莞。

    一、尷尬

    2016年5月27日,東莞地鐵2號線開通,連接了東莞火車站、虎門火車站這2個關鍵交通節點,串聯起了當時東莞最繁華的幾個城區和市鎮。

    在當時,這顯然是無上的榮光。

    中國大陸333個地級行政區里,東莞是第27個擁有地鐵的,在普通地級市里更是躋身前3,領先南寧、合肥、石家莊、貴陽、濟南等省會城市,這無疑是對東莞城市地位的認可。

    然而,本以為只是開始,沒想到已是巔峰。

    除了這條全長37.8公里的線路外,此后將近10年間,整座城市地下再無新線路延伸。伴隨著之前城市基建大浪潮的推進,東莞地鐵排名持續下滑。

    截至2025年上半年,在全國有統計的42座地鐵城市中,東莞地鐵里程只能排在39名,甚至不及部分二線城市的零頭

    1

    在它后面的只有許昌這座四線城市,以及蘭州、烏魯木齊這2座人口不到500萬的西部省會,與萬億城市相比差距更是懸殊——蘇州運營里程超300公里,寧波也突破200公里。

    更尷尬的是,東莞緊鄰著2座城市都是地鐵大戶——廣州是700公里俱樂部成員,深圳離600公里也只有一步之遙。

    把3座城市地鐵線路圖放在一起,哪怕把東莞遠期規劃的路線算上,也能明顯看出其線路長度和密度遠不如南北2座城市。

    2

    線路稀缺直接影響了東莞產業發展

    松山湖科學城作為東莞科技創新的核心引擎,匯聚了華為終端總部、超1000家高新技術企業,卻長期與地鐵網絡絕緣;

    濱海灣新區承載著東莞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使命,同樣無法享受地鐵帶來的交通便利;

    人口密集的長安鎮、虎門鎮,雖坐擁龐大的流動人口,卻只能依賴地面交通,早晚高峰的擁堵成為常態。

    超過1000萬常住人口,守著1條線過日子。

    東莞地鐵發展滯后是一種“基因病”,病根在“散裝城市”的基因里。

    東莞是全國4個“直筒子市”之一,市下不設區、縣,直接管理32個街道和鎮。

    這本身是源自改革開放初期的一種制度嘗試,在以“三來一補”產業為主的階段,產業發展不需要大規模土地整合和跨區域資源調配,反倒是碎片化的行政區劃模式有助于各個鎮街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這種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在高度分散的行政架構下,各鎮擁有相對獨立的規劃自主權,形成了以鎮為邊界的獨立生活圈。

    更嚴重的是,區劃分散導致產業升級受阻,東莞全市約423平方千米的工業用地零散分布于超過2萬個地塊,面積小于75畝的地塊占比超90%,60%的鎮拿不出500畝以上的土地承載新項目,產業升級因缺乏連片發展空間與完善配套,難以落地生根。

    高附加值崗位寥寥無幾,大量車間工人每日重復著工廠、宿舍兩點一線的生活,自然也難以產生長距離跨區域出行消費的需求。

    以上種種,就是東莞坐擁千萬人口,卻長期無法滿足地鐵建設的客流強度標準,只能“十年磨一線”的原因。

    幸運的是,2025年,東莞地鐵建設終于迎來破曉時刻

    二、破局

    8月1日,東莞市民聽到了振奮人心的消息:1號線第一列車緩緩駛出東莞市道滘車輛段,正式啟動空載試運行,等待10年的第二條地鐵終于進入實質性沖刺階段。

    這條全長58.1公里的線路,串聯起望洪樞紐、東城南站、松山湖站等25座車站,其中13座為換乘站,預留的線路延伸條件,也為城市未來發展埋下的伏筆。

    更令人興奮的是,就連跳票已久、甚至一度傳言修建無望的跨市地鐵,也迎來了新希望

    據官方透露,深圳與東莞兩地將有3條地鐵線路實現銜接。

    建成后,深圳與東莞鳳崗、松山湖、濱海灣新區等地將實現軌道直連。未來,在松山湖工作的科研人員,乘坐地鐵就能直達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濱海灣的創業者,可通過軌道交通快速對接深圳前海的金融資源,跨城通勤將變得如同市內出行般便捷。

    還有和廣州的對接,未來東莞1號線接廣州5號線,東莞8號線接廣州27號線,東莞13號線接廣州3號線,東莞10號線接廣州22號線,廣州地鐵28號線也規劃支線到東莞寮步。

    3

    東莞地鐵建設的逆襲,本質上是城市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倒逼的結果。

    2017年,東莞正式提出“園區統籌組團發展”戰略,在不觸動現行體制的情況下,變相“設區”,將全市劃分為6大片區,以功能區為載體,統籌產業布局、土地開發與公共服務,打破鎮街行政壁壘。

    其中,松山湖功能區“一園九鎮”的統籌模式最具代表性

    松山湖科學城作為東莞科技創新的核心引擎,通過統籌周邊寮步、大朗、大嶺山等9個鎮街的產業資源,形成“研發在松山湖、制造在各鎮街”的協同格局。

    華為終端總部、易事特集團等行業巨頭紛紛在此扎根,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平臺也相繼落地,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成功獲批,大灣區大學(籌)松山湖校區正式啟用,源源不斷地為科技創新注入磅礴動力。

    2023年,松山湖GDP總量突破900億,短短1年后,又突破1000億,成為東莞第二個GDP破千億的區域。

    松山湖不僅自身發展強勁,更通過資源外溢,帶動了周邊接壤的52個村(社區)和9個鎮街的共同發展,例如2024年初,由松山湖推薦的7家企業入駐大朗鎮屏山社區的東莞市新材料產業園,將為社區創造大量就業崗位。

    在松山湖片區的強力支撐下,東莞2024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7%,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1%,高端電子信息制造業增長17.7%,先進裝備制造業增長4.5%,全年GDP增速在省內排名第二。

    中心城區的崛起,必然會帶來人口、產業、消費的高度集聚,產生大規模跨區域通勤需求,地鐵作為大運量、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則是為通勤難題做的必要準備。

    即將通車的1號線,正好是以松山湖為中心,將其與東莞中心城區及沿線區域緊密串聯。

    而在松山湖取得成功后,東莞將園區統籌組團發展的經驗全面推廣,全力打造下一個增長極——濱海灣新區。

    作為東莞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門戶,濱海灣新區借鑒松山湖 “規劃先行、產城融合”的模式,以連片開發打破虎門、長安等鎮街的行政壁壘,規劃建設交椅灣、沙角半島、威遠島三大板塊,瞄準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現代海洋產業等前沿領域,構建起高端產業生態圈。

    三、瞻望

    伴隨著東莞區域發展模式變革,地鐵網絡的織密與廣深交通對接的深化,將進一步成為撬動產業變革的重要杠桿,讓不同領域的細分環節得以突破原有發展瓶頸,在資源流動與區域協同中釋放新的增長潛能。

    以下將從產業細分環節的機遇切入,結合區域特色,探尋東莞產業發展的新方向與新路徑。

    先進制造業

    電子信息、智能裝備制造等產業的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等環節將受益于物流成本降低和交通便利。地鐵沿線地區可借助當前東莞大力推進TOD模式,加強與松山湖的產業聯動,吸引電子信息、智能裝備制造等企業入駐。

    現代服務業

    地鐵的開通會促進人才流動和產業集聚,金融服務、科技服務、物流配送、商務服務等細分領域將迎來發展契機。松山湖可進一步吸引金融機構設立分支機構,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加強與廣深的科技服務合作。濱海灣新區可依托TOD開發,打造樞紐型商務區,集聚技術、資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發展總部經濟、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

    科技創新產業

    通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連通,可實現“深圳研發+東莞中試”的閉環,研發設計、中試生產、成果轉化等環節將得到有力推動。松山湖可加強與深圳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合作,利用地鐵帶來的便捷交通,促進人才和技術的交流,建設更多的中試平臺和孵化器,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完善的產業生態環境。

    文化旅游產業

    旅游景區、酒店餐飲、文化娛樂等將從地鐵的開通中受益。東莞可以優化旅游線路,推出更多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同時完善周邊旅游基礎設施,開發多元化旅游產品,如打造鄉村旅游線路,提升小眾旅游景點的知名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濱海灣新區的建設征程中,前瞻產業研究院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協辦“黃金新賽道 機遇濱海灣” 2023全球數字醫療創新生態峰會,以及發布《2023-2027全球數字醫療產業經濟發展藍皮書》,幫助新區在產業布局、招商引資等方面拓寬思路,在推動新區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中貢獻了一份專業研究力量。

    此外,前瞻產業研究院作為更懂產業的科技型決策智庫,成立十五五規劃研究所,希望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與挖掘,為客戶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規劃建議,助力各界在十四五規劃的收官階段達成預期目標,并為十五五規劃的科學編制奠定堅實基礎,推動各地區、各行業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

    7

    從“一條地鐵卡十年”的困窘,到如今地鐵網絡與產業版圖交相輝映,東莞的轉型之路,正是中國制造業城市突破發展瓶頸的生動縮影。松山湖從荔枝林到科創高地的蝶變,濱海灣新區借鑒經驗后的崛起,共同勾勒出這座城市打破鎮街壁壘、整合區域資源的奮斗圖景。

    東莞用實踐證明,交通基建與產業發展從來不是孤立命題,當二者同頻共振,便能形成螺旋上升的強大動能。這座曾經被貼上“世界工廠”標簽的城市,正以交通為骨、產業為魂,重塑城市發展新范式,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浪潮中,向著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全速前進。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5-2030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新賽道研究投資可行性研究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產業大數據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

    參考資料:

    【1】東莞加快構建“8+4”產業體系,明確了濱海灣這些重點 | 東莞濱海灣新區管理委員會

    【2】“散裝”東莞待重塑:“鎮級市”挑動神經,強鎮擴權急尋改革模式 | 21世紀經濟報道

    【3】東莞規劃有大調整!六大片區有了新變化! | 東莞潮事兒

    可行性研究報告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韩国电影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