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自帶風扇”,OPPO押注AI和中低端的這個法寶靈不靈?
作者|汪陽 來源|新識研究所
新識研究所原創
AI時代的手機,都需要加裝風扇了?
最近OPPO K13 Turbo系列“自帶風扇”的主動散熱系統,格外顯眼。據OPPO官方數據顯示,OPPO K13 Turbo系列首銷單日激活量較上代提升380%。
在天氣愈加炎熱和手機性能需求不斷飆升的情況下,OPPO K13 Turbo系列選擇將“自帶風扇”應用于中低端市場,或許只是OPPO的一次試水。但單日激活量較上代的巨大提升,一定程度也在印證了主動散熱風扇方案的市場可行性。
而于OPPO而言,在宣告放棄自研芯片以及自身在國內手機市場份額不斷下降的背景之下,不斷加碼押注AI以及血戰中低端市場,能否重新拉回來流失的手機用戶們?
1
AI手機,都需要主動散熱了?
早在2019年,努比亞紅魔3首創手機內置風扇,實現了主動散熱,作為當時一款定位游戲機的手機,紅魔3當時足夠亮眼。
但此后,內置風扇主動散熱,多年來都被各大手機廠商看不上或者“雪藏”。
主要原因在于,首先要在手機“挖”出大塊空間,這對“寸土寸金”的手機內部設計著實不易。其次,防塵防水認證難通過,因為內置風扇主動散熱必須要預留進風口和出風口;再就是,風扇的加入或將會讓手機變厚,維修本身也是個問題。
從目前的一些測評來看,OPPO K13 Turbo Pro的L型背進側出的鰭片方案相較于紅魔的貫通方案,風量實現翻倍,而在體積占用上,則較后者減少了約70%。而在具體游戲表現上,以《鳴潮》為例,OPPO K13 Turbo Pro在開啟風扇情況下,游戲性能已遠遠超過紅米Turbo 4 Pro。從性能與內置方案來看,內置風扇主動散熱似乎可行。
圖源:極氪灣
目前,手機內部散熱結構是由很多層VC均熱板、石墨散熱膜、銅箔、導熱硅脂、后蓋、中框總成等組成的,目的就是要將發熱源產生的熱量帶出去,本質上屬于“被動散熱”。而得益于2021年VC均熱板等內置散熱裝置被各家普及,再加上各家系統的不斷優化,各家手機的性能顯著增強。
2022年,隨著驍龍8 Gen2與天璣9200的發布,安卓手機陣營的處理器開始追平甚至反超蘋果A系列處理器,各大廠商手機開始追求對于像《原神》、《星穹鐵道》、《鳴潮》等高負載游戲的滿幀運行。游戲性能表現成為各大廠商表現手機性能的主要陣地。
但另一方面,在手機性能提升的同時,各游戲廠商也針對提升的手機性能進行了畫質提升。同時,相關測評也從關注游戲負載幀率延伸到功耗發熱等其它指標。
但被動散熱最大的問題在于熱量導出,熱量最終只能依靠被動接觸空氣的方式輻射導出,效率不高。而主動風扇散熱方案則通過在電子產品內部形成空氣對流,以更快將熱量帶出。相較傳統被動散熱方式,主動散熱在熱管理能力上更具優勢。它能有效避免芯片因高溫而降頻,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釋放芯片性能潛力,支撐更高的持續功耗輸出能力。
而隨著AI大模型在端側設備的滲透率不斷提高,主流的被動散熱方案無法滿足行業急速爆漲的散熱需要。主動散熱技術的研發也因此受到資本的青睞。
據硬氪消息,銳盟半導體再獲毅達資本、合創資本數千萬元人民幣Pre-A+輪投資,而這已經是銳盟半導體一年內斬獲的第三筆融資,年度融資規模已逼近億元。“從市場需求來看,由于AI大模型興起,云端和終端側芯片的散熱需求都極為迫切”,銳盟半導體創始人&CEO黎冰對公司瞄準散熱賽道作出如下解釋。
毅達資本投資總監姚博分析,“散熱問題已經成為行業內共識且亟待解決的核心痛點,依靠現有被動散熱解決方案已無法滿足急劇攀升的散熱需求”。
同時,業界在主動散熱技術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據快科技消息,在2024年臺北國際電腦展上,Frore Systems推出了AirJet PAK,全球首款即插即用、自主、固態主動散熱模塊,可在眾多領域和設備上帶來顛覆性的散熱效果,使之更快、更靜、更輕、更薄,還可抗震、防塵。
而從相關測評來看,MacBook Air M2 15英寸款在進行AirJet PAK改造之后,其厚度不變,但CPU功耗釋放從14W增至20W,CineBench 跑分提升13%,達到MacBook Pro 13英寸水準的同時,噪音只有26分貝。
6月16日,艾為電子發布新產品公告稱,其自主研發的超低功耗高壓180Vpp壓電微泵液冷驅動產品將液體冷卻方案帶入移動設備中,且該產品已在多家客戶完成驗證測試,并計劃于2025年第四季度實現量產。
和OPPO一樣,主動散熱的風吹到了手機產業,不少手機品牌都有在新產品中加入主動散熱方案的計劃。此前有博主爆出華為已然在測試內置風扇的主動散熱方案。華為Mate 80系列或將首搭散熱風扇,并支持IP68級別的防塵防水,主動散熱以提升麒麟芯片性能上限。
圖源:數碼閑聊站
不止是OPPO與華為,iQOO、一加等國產主流手機廠商,都被爆料加注主動散熱,往手機里面塞入風扇。
而東北證券分析認為,主動散熱能釋放端側AI無限潛力。微型風扇/微泵液冷的設計真正價值,在于為端側AI鋪路。大語言模型推理時芯片持續滿載的特性,恰恰需要風扇保障的穩定輸出。當性能競賽從"跑分巔峰"轉向"持久耐力",主動散熱或許會成為旗艦機的必修課。
圖源:東北證劵股份有限公司
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即使非游戲愛好者,也同樣需要關注手機的散熱系統。夏季的高溫,長時間的高規格視頻錄制,以及高強度的拍照,都會給手機的散熱系統帶來巨大負擔。但這種內置風扇方案究竟會有多少廠商跟進并付諸市場實踐,雖有待觀察,但OPPO確實成為手機賽道卷“散熱”的排頭兵。
作為OPPO的K系列手機,K13 Turbo Pro屬于精準切入“既要高性能、又要長續航、預算有限”的細分市場。但作為典型的“偏科生”,K13 Turbo Pro在游戲性能和續航方面表現優異,卻在輕薄設計和影像表現上有所妥協。
從單日激活量較上代提升380%來看,A系列和K系列的精準定位不同受眾,或可助力 OPPO 穩固市場地位,在中低端手機市場持續拓展版圖。
在強敵環伺的中低端市場,OPPO能如愿嗎?
2
押注AI又血戰中低端市場
OPPO能突圍嗎?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的OPPO K13 Turbo Pro也是直接對標紅米Turbo 4 Pro。OPPO K13 Turbo Pro1999元起,補貼后1699元。而紅米Turbo 4 Pro,售價1888元,補貼價1614元,二者在補貼后價格也僅有80多元。而兩者在中低端手機市場的競爭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據Canalys2025年Q2季度預測數據顯示,OPPO雖然以16%的市場份額占據第3,但相較于去年同期,卻在出貨量上跌了5%。而在市場份額上,OPPO雖壓了小米一頭,但兩者出貨量的差距卻在縮小。
圖源:Canalys
此前,早在2016年,OPPO的全年手機銷量達到了9940萬部,以全球132%、中國109%的同比增長一躍成為全球前四、中國第一的手機廠商。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2018年,OPPO以全年7637萬部的銷量,位列中國手機市場銷量冠軍。
憑借超快閃充和明星代言的組合型優勢,OPPO在三四線城市大舉擴張。但隨著小米等廠商線下布局的加劇,則使得OPPO優勢不再。同時,多年的“廠妹機”人設和“高價低配”標簽,使得OPPO雖擁有不錯銷量,卻難以取得向上突破。2019年,OPPO全年市場份額下滑。
而為了改變“高價低配”標簽,沖擊高端市場,OPPO改變了營銷策略,悄然減少綜藝冠名和流量明星代言,并強化了技術路線。以熱門綜藝《明星大偵探》為例,自第二季起,OPPO便連續五季冠名贊助。但在該節目第七季開播時,OPPO卻悄然退出了贊助名單。
2019年12月,OPPO創始人、CEO陳明永發表《共創萬物互融新生態》的演講,宣布未來三年OPPO將投入500億元的研發預算,主要關注5G/6G、人工智能、AR、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包括底層硬件核心技術以及軟件工程和系統能力。
同時,OPPO也在管理層上做出變革。2020年,OPPO管理層持續“地震”,副總裁劉波被任命為中國區總裁,向CEO陳明永匯報。原全球營銷總裁沈義人休假,職位由公司老人劉列接替,后者兼任中國區首席營銷官。同時,劉作虎回歸,被任命為歐加控股即OPPO母公司高級副總裁,全面負責歐加旗下產品規劃與體驗。
高端化路線往往與自研芯片掛鉤。以華為為例,華為在2019年一口氣發布了6款芯片,從全球首款7nm到支持雙模5G,自研芯片的差異讓華為在智能手機的份額不斷攀升,達成2019年5G手機市場份額第一。
但與華為海思20年的布局相比,OPPO并沒有高銷量和高利潤來支撐自研芯片的研發。同時,對于OPPO這么一個業務單一的公司來說,每年投入大量財力去搏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或許真的不太必要。2023年5月,OPPO旗下芯片設計企業哲庫宣布就地解散。
當時OPPO回應稱,面對全球經濟、手機市場的不確定性,經過慎重考慮,公司決定終止ZEKU(哲庫)業務。而受經濟環境和用戶換機周期加長的影響,2022年OPPO出貨量跌至 2014 年以來的最低點,同比下降22%。
營收承壓的情況下,OPPO 難以支撐如此龐大的資金消耗,最終選擇“斷臂止損”,或許也是無奈之下的明智之舉。
不過,放棄自研芯片也幾乎等同放棄了高端化,因此OPPO將目光瞄向了中低端市場和AI手機。
但是,在中低端市場,對于OPPO來說,小米和vivo這些對手也絕非善茬。2023年3月28日,在Redmi Note 12 Turbo的發布會上,小米特意設計了一個性能擂臺賽,全程對標一加剛剛發布的Ace 2V、Ace 2,力證自己的幀率和功耗在游戲場景表現更優。
那OPPO憑什么跟其它廠商競爭了?“OPhone”Find X8表明OPPO似乎在押注“年輕用戶喜歡什么”。年輕人喜歡拍美美的照片,柔光氛圍、膠片濾鏡加上;年輕人喜歡在社交平臺分享LivePhoto,和蘋果HEIC打通次元壁,加上。年輕人喜歡直屏、靈動島,加上。種種都不一而足。
盡管被笑話為“OPhone”,但據36氪消息,OPPO Find X8在亞太、歐洲等地銷售表現亮眼,新加坡、泰國、印尼、意大利、西班牙、馬來西亞等核心市場首銷對比上代增長1到2倍,是中國市場Find系列史上同期銷量最高的產品。
OPPO首席產品官劉作虎更是直言:“我們就是想轉化蘋果用戶,說得直白一點,讓蘋果用戶有另外一種選擇”。
對于OPPO這樣一家業務單一的公司而言,現今另一個瞄準的賽道,是AI手機。2024年,陳明永在內部信中表示,AI手機將成為繼功能機、智能手機之后,手機行業的第三階段。但OPPO手機中的AI相關功能多為搜索、語音、AI文檔等功能,且多數成為當下手機標配,或通過第三方APP實現。
但事實上,在AI以及生態構建等方面,OPPO相對于華為小米仍有不少的差距。華為借助其HarmonyOS操作系統構建起一個包括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智能家居、車等在內的全場景智慧生活生態。而小米則通過“人車家全生態”戰略,打造了一個涵蓋智能硬件和新能源車的龐大生態鏈。而OPPO雖然也積極布局IoT和車機生態,但整體缺乏對于車載場景的掌控力,想要追趕華為和小米非常困難。
在最近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OPPO 智能助理部總經理萬玉龍宣布:OPPO和芯片廠商一起,共同研發了端側AI并行譯碼加速技術,在最新的芯片平臺上達到8倍以上的decoding加速,實現了端側AI性能的躍遷,在3B模型上峰值出字速度超過每秒 200 token,達到行業領先水平,為長文翻譯等需要即時響應的場景提供了強大支撐。
而出字速度的的躍升,是因為OPPO 了解到60% 的用戶已將 AI 融入生活、工作與學習場景,更有83% 的用戶認可 AI 對效率的提升,人們需要的是更好更強的 AI。萬玉龍說,“AI 技術最大的價值,不在于登頂多少榜單,而在于切實改變了多少人的日常生活。”
遙想當年擁有巨大市場份額之時,OPPO憑借“充電兩分鐘,通話兩小時”,以快充讓人記住。而眼下OPPO想要讓人“記住”,OPPO的市場策略似乎就是在時代大潮中,尋找一個獨特的突破口,在這個突破口中,努力比別人做得好一點點,都不太容易了。
3
寫在最后
OPPO的“風扇”實驗,是它在行業技術拐點(AI驅動散熱需求升級)與自身聚焦可落地創新戰略調整交匯處的一次關鍵落子。主動散熱技術,能否克服成本、體積、可靠性挑戰并大規模普及,雖仍需市場檢驗,但其方向性意義似乎毋庸置疑。
而于OPPO而言,面對國內市場華為和小米憑借強大生態構筑護城河的格局之下,選擇在散熱技術與端側AI速度等細分領域深耕,以“精準洞察年輕用戶場景痛點 ”+ “關鍵體驗領先一點點”的策略尋求差異化,是一條高風險但可能高回報的路徑。而在存量競爭日益慘烈的手機市場,OPPO成功與否,拋卻技術方案的成熟度與成本控制等因素,更在于能否將“散熱強”、“AI快”等特性成功轉化為用戶可感知、愿買單的品牌新認知。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識研究所,作者:汪陽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